返回首页

中国古典园林今后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2-10-17 09:26   点击:69  编辑:admin   手机版

我国园林发展趋势 遍阅整个古代园林典范,世界以亚洲为尊,亚洲则以中国为圣。 有人说,中国古典园林形式比较“做作”,我个人还是认同的 ,中国古典园林表达的是:农耕时期的底蕴; 简而言之就是返朴归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回归自然,就是把社会化的人重新自然化。这种古代中国人 “闲情”,已经太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了。 所谓毕竟阳春白雪,不是下里巴人。 中国造园艺术,追求的是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布局自由、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反映“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正是: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之理。中国园林造景,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道出了园林的真谛,那就是园林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文化艺术是园林的灵魂,说白了,就是生活的真谛。 现代园林中 ,文化建园已经是越来越受关注。 “文化”,大而言之是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但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东西。我记得 小的时候,人们说上学是学文化,学问好就是文化高,四只眼就是你学富五车。后来进一步认识文化,好像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领域具体到园林文化,它到底包括什么内容,怎样理解,归雅归俗,也都有值得探讨的空间。 有人提起,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 我们知道创造景观是自然之人化,什么是人的自然化呢?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回忆》中有一段浪漫的叙述: “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马,是树顶,是云端,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地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饮露,向着大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鹅飞升时我也飞升,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闪耀。总之,我栖息的天地仿佛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这段话可以说代表了欧洲人在发现了自然美之后的欣喜之情,作家沉浸在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意和解放的感受之中。 现代社会较之古代,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但若从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乃至对生活的理解等方面看,现代人未必比古人高明。我们永远需要从先贤的遗产中,获取智慧和精神。不是有些新知识和新观念,曾是在五行和风水的学说中找到支点的吗? 现在的人(主要是指比较发达地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匮乏的困扰,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等等。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已开始正视和反思,并在探索今后与自然更和谐、更健康,也更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一是要保护环境,二是要节约资源,三是要建立和遵守公共规则,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艺术和文化的品位。这也是现代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 如欧洲那些令人羡慕的绿围翠绕之中的大小城市和秩序井然、花团锦簇的人居环境,与其说是景观园林建设的成就,不如说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也是历史文明的延续。如加拿大渥太华市政厅外没有大广场,但有一个儿童活动场,为带孩子的来访者服务。又如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其家家户户门前小桥流水的美秀形象,是和那里人民的生活浑然一体的。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文化传统而保护环境,而恪守乡规民约,使城中流水保持了千年清澈并赢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事实上,丽江人的生活理念、规则意识,都已包括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很多要素,现代人不必问它 是否“现代”,而是要让这种理念和精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涵盖更大的范围。 当然,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是比现实更集中、更概括、更理想化的,它会省略很多细枝末节。重要的是园林要更典型地反映一定的生活理念。它可能是社会的共同理想,也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而对于今天来说,它首先要为人们建立更文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起一种倡导和示范的作用。 城市园林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在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目前,很多城市都建有宏大的广场,然而偌大一个广场,其地面不是用硬地铺装,就是以草坪为主,只有少量的乔木配置于道路两旁,即使有许多休息设施也只得置于露天之下。在炎炎夏季和多雨季节,即没有大树庇荫,也没有遮雨设施,再美的风景也没人久留于此。 因此我觉得,缺乏生活内容和对生活的创造,是现代园林艺术趋于空洞化的重要根源。甚至刻意表现的形式,有时也与生活的自身逻辑或正确方向背道而驰。 创造生活的优良传统,才是提高现代园林艺术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文化建园”的实质内涵。 当然,具体论述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实践为依据,实现与人的沟通,达到与人愉悦的心情。 (1)强调开放性与外向性,与城市景观相互协调并融为一体,便于公众游览,使形式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行为和心理,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2)以简洁流畅的曲线为主,但也不排斥直线与折线,它从西方规则式园林中吸取其简洁明快的画面,又从我国传统园林中提炼出流畅的曲线,在整体上灵活多变,轻松活泼; (3)强调抽象性、寓意性,具有意境,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它不脱离具体物象,也不脱离群众的审美情趣,把中国园林中的山石、瀑布、流水等自然界景物抽象化,使它带有较强的规律性和较浓的装饰性,在寓意性方面延续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 (4)讲究大效果,注重大块空间,大块色彩的对比,从而达到简洁明快,施工完毕后即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5)重视植物造景,充分利用自然形和几何形的植物进行构图,通过平面与立面的变化,造成抽象的图形美与色彩美,使作品具有精致的舞台效果; (6)形体的变化富于人工装饰美,即善于变化又协调同意,不流于程式化。为提高施工的精度和严密性,基本形体应有规律可循; (7)形式新颖,构思独特,具有独创性,与传统园林绝无雷同。 此抽象式,即从许多具体事物中舍弃个别非本质属性,抽取共同本质属性,将物体造型简化、概括,提炼成极为简练的形式,或成为具有象征一意义的符号。 按照广义的“文化”概念,人们建造园林本身就是创造文化,“文化建园”应该理解为创造什么样的园林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园林造出来了,文化层次是高是低基本上就决定了,并不以人们对它的解释为转移。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文中说道:“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同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 家。……当有能力而没有需求的时候,或有需求而没有能力的时候,都不可能发展。”这里所谓“文化能力”,其实就是人的创造能力,“社会需求”则指的是人的生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