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介绍关于农业市场动态,农业企业新闻,农业种植行业有关资讯
手机访问 http://m.muyeseed.com

请问球虫病是怎么引起的?发病的可能性出现在哪些地方?拜托各位了 3Q

球虫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原虫病。由于其对养禽业的重要影响,几十年来,广大科学工作者一直在寻求控制此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广为应用的有药物疗法、免疫接种及联合疗法。现扼要综述如下,以便广大养禽者在选择防制策略时借鉴。 1 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是目前公认的防治球虫病的有效方法,即把抗球虫药当作一种饲料添加剂来使用[1~4]。 1.1 当前广泛使用的抗球虫药及其作用方式 1.1.1 作用于细胞膜的药物 聚醚类抗生素是70年代开始投放市场的一类抗球虫药。我国从1985年开始推广应用,主要有莫能菌素、盐霉素、甲基盐霉素、拉沙里菌素和马杜霉素等。聚醚类抗生素能穿过细胞膜影响离子的运输,这些药物在子孢子或裂殖子穿入宿主细胞之前被吸收,与球虫体内的离子结合并形成络合物,破坏了细胞的正常离子平衡,导致球虫新陈代谢紊乱以致死亡。同时激活Na+-K+-ATP酶,使ATP的消耗增加,乳酸生成增多,支链淀粉消耗也增多[5]。其作用峰期是在球虫入侵期,即对细胞外的子孢子和第1代裂殖子有效。 1.1.2 影响辅酶吸收和合成的药物 作为控制球虫病的预防性药物,磺胺和氨丙啉曾一度被广泛应用。磺胺类药物通过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形成从而抑制球虫的正常发育,对所有球虫的第2代裂殖子最为有效。氨丙啉在球虫代谢过程中取代硫胺,使许多有硫胺参与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反应不能进行,从而抑制球虫的发育。它的最高活性在周期的第3天,即对第1代裂殖子最为有效,另外它对有性周期和子孢子也有一定作用。 1.1.3 影响线粒体功能的药物 喹啉类和吡啶类抗球虫药在20世纪70年代用于控制球虫病,由于耐药性来得快,其应用有所下降。它们均通过阻断线粒体电子运输抑制球虫的呼吸作用,使之不能发育,但作用模式不同。这两类化合物的最高活性期是球虫生命周期的第1天,即子孢子期,它们只是抑制子孢子的发育,不能杀灭球虫。氯苯胍和尼卡巴嗪的活性成分具有与蛋白质结合的能力,使线粒体不能偶联,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但其对球虫的真正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氯苯胍对柔嫩艾美球虫的最高活性期在其生命周期的第2天,尼卡巴嗪的抗球虫活性期为球虫生命周期的第2代裂殖子,其杀灭球虫的作用大于抑制作用。 1.1.4 作用于类质体的药物 三嗪酮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球虫药,可抑制D1蛋白质的功能,从而影响低氧浓度时的电子运输或球虫对宿主细胞的侵袭。研究表明,三嗪酮在不影响宿主细胞的浓度下可使球虫各发育阶段的内质网、线粒体等膜质结构肿胀而发生严重的空泡变性,其活性周期较长。 1.1.5 其它的抗球虫药物 常山酮又名速丹,具有较高的杀灭球虫活性,对球虫发育的三个阶段都有作用。二硝托胺又名球痢灵,主要抑制球虫生活周期的无性生殖阶段,即周期的第3天。杀球灵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的新型抗球虫药。但有关这些药物作用机制的报道很少。在我国应用青蒿素、青蒿素-TMP合剂、“驱球散”、“地墨汤”等中草药及中草药制剂防治本病也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表明,用中草药及其制剂防治球虫病安全可靠、疗效高、无药残,而且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是一种较有潜力的方法。 1.2 药物疗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应用药物防治球虫病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耐药虫株。有资料表明[6~8],几乎所有的抗球虫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耐药虫株的威胁,并且表现一定程度的交叉耐药性。耐药虫株的出现往往使球虫病的防治归于失败,重者在用药情况下仍然暴发球虫病,出现血便和死亡,其实更多的情况是在药效下降后引起增重下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在经济上给养禽者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为减少或延迟耐药性的产生,保持抗球虫药的有效性,人们常常采用轮换用药、穿梭用药及配合用药等用药方案。轮换用药(Rotation)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应用某一种药,然后再换用另一种药物,以避免由于药物长时间使用而产生的耐药性。穿梭用药(Shuttle)是指在鸡的各生长阶段分别给以不同的抗球虫药。尼卡巴嗪是这一方案中第1期的常用药物。配合用药(combination of drugs)是指配合使用两种或多种具不同活性的抗球虫药,利用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以扩大抗球虫谱,提高疗效。增加药物浓度在一定时期内也许有效,但从经济角度和药物残留等方面考虑不甚理想。 化学疗法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免疫力产生的抑制。球虫的阶段性发育比较明显,只有在其发育到第2代裂殖生殖阶段时才释放出功能性抗原,诱导免疫力的产生。但大多数抗球虫药的活性峰期在球虫发育的无性生殖阶段,有可能使球虫不能发育到第2代裂殖生殖阶段,从而不能诱导免疫力的产生。为此,必须限制饲料中的用药量,使雏鸡维持一定程度的感染但又不致于发病,并使部分卵囊在药物的包围中发育起来,以诱导免疫力的产生。这种方法对蛋用鸡和种用鸡比较适用。 1.3 采用药物疗法应注意的问题 为延长药物的有效性,应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种抗球虫药。对不同的鸡群和不同的饲养条件应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案。如对于肉鸡,为预防球虫病的发生,连续用药是十分必要的。在对蛋鸡和种鸡,一方面要预防球虫病的暴发,另一方面要使鸡产生抗球虫免疫力,因而一般只在产蛋前用药。而且这些药物最好不影响其免疫力的产生,如球痢灵、尼卡巴嗪等。饲养条件不同用药方法也不一样,从平养到网养时,在平养时用常规量的抗球虫药,到网上时就可不用药了。从平养到平养时,在雏鸡时用适当水平的抗球虫药,以减少卵囊的数量并使鸡获得一定水平的免疫力。移到新舍时,最好用新的垫料,以防止成年鸡垫料中蠕虫的污染,在后期不用药一般也不会发病。 应根据药物的作用峰期合理用药。这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在选择预防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的作用峰期合理配药,如氨丙啉对E.tenella和E.necatrix有活性,对E.maxima有部分活性;乙氧酰胺苯甲酯对E.acervulina和E.mivati有活性,两者联合使用后,其抗球虫谱大大扩大,治疗效果也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发生球虫病时,则应根据发病时间选用作用峰期相应的药物,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采用轮换用药和穿梭用药方案时,必需根据药物的作用方式和特点确定这些药物的使用顺序,应避免变换使用作用方式相同的2种药物。例如,在肉仔鸡的最初几周,先用抑球虫药,再用离子载体类药物是不明智的因为被球虫药抑制的内生性发育期,不受后来使用的离子载体类药物的作用,内生性发育期仍可发育。另外,在一批肉用仔鸡的最后阶段使用抑球虫药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被药物抑制的球虫有可能在5~7 d的停药期内发育起来。 应确保在最关键的时刻能控制住球虫病,这就必须保证在此时刻拥有最强的抗球虫作用的药物。因此根据球虫病的流行病学和药物的有效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使最有效的抗球虫药的使用时间与可能受球虫侵袭的最危险的时期相一致。 应重视药物残留问题。由于抗球虫药使用的时间一般较长,在肉、蛋中出现残留是必然的,这往往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人们的健康,因此严格执行抗球虫药的停药期限是十分必要的。 2 疫苗接种 为了对付球虫的耐药性问题,世界上每1~2年就必需推出一种新药。随着人们对环境与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研制新药的费用越来越高,使许多制药公司已放弃了新药的研制。另一个必须认识的事实是,几乎没有一种药是完美无缺的,很多药物不仅有毒副作用,而且其在肉、蛋内的残留也危及人的健康。为此,规定了一定的停药期限。这使得养禽者和科研人员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停药期间如何避免球虫病的暴发。因此,研制球虫病疫苗是十分必要的[9~17]。 2.1 鸡球虫病疫苗的种类 2.1.1 强毒虫株虫苗 这是人们最早使用的球虫病疫苗,其所包含的虫株是直接从现场分离的,未经任何致弱处理。如美国的Coccivac、加拿大的Immucox、我国韩谦等所研制的球虫活毒疫苗等。 这些疫苗主要在4~14日龄时通过饮水或拌料给鸡接种,经鸡群繁殖后把子代卵囊播散到垫草上,让鸡群通过反复感染获得免疫力。由于这种球虫苗使用的是强毒力虫株,通过鸡群再繁殖产生的大量卵囊可能引起尚未来得及形成坚强免疫力的鸡群发病。因此在应用时要谨慎控制使用剂量,以免对鸡群造成危害。 2.1.2 弱毒虫株虫苗 这主要包括由理化处理、鸡胚传代、早熟选育、晚熟选育等方法致弱的球虫虫株。如英国的Paracox、捷克的Livacox、我国杨振中等研制的柔嫩艾养耳球虫鸡胚致弱虫苗、段嘉树研制的早熟虫株疫苗、索勋推出的含有早熟株和晚熟株的EIMERICOX PLUS虫苗、樊生超等研制的由经双重致弱后的球虫虫株配制成的球虫混合苗等等。这些球虫苗主要适合于5~10日龄雏鸡,通过饲料或饮水投服,免疫效果和免疫持续期均较理想。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