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没有人养过石蛙?人工养殖石蛙应该怎么养呢?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3-03-02 12:49   点击:202  编辑:admin   手机版

有没有人养过石蛙?人工养殖石蛙应该怎么养呢?

石蛙是生长在湖南深山溪间中的一种蛙类。它的形体较青蛙肥壮,大者有350―400克重,背呈黑褐色,腹部至白,有畏光性,喜于夜间活动,人们常在酷热的夏夜,趁它出来纳凉时,利用手电或火把捕捉。据医学家分析:石蛙性寒,有清火、明目和滋补强身的功能。而且脂肪含量低,蛋白质甚高,堪称食、药兼优的美味。

一、人工养殖石蛙注意要点

1、选址:分为室内石蛙养殖和室内石蛙养殖

(1)室外,选择有山泉水来源、水质好、水源充足、水温也要相对稳定、环境安静、冬暖夏凉、地势开阔、植被良好等地方,关键注意防逃防害。

(2)室内,养殖池要求必须通风、不能太热、不要太阳光直射场所。

2、面积:父母代蛙池面积以300~400平方米为宜,产卵池面积一般为50~60平方米,孵化池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在1~2平方米。

3、温度控制及配种:

石蛙是要冬眠的,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成熟,通常到4月、水温控制在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就结束了。配种雌、雄比例为1∶1。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会延至9―10时。产出的卵块通常黏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

4、引导驯化人工食物

石蛙的天然食性是吃活饵不吃死饵。人工大规模养殖石蛙,活饵就不好满足,所以养石蛙要饲喂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饲料吃的越早效果就越明显,一般要求在幼蛙变态后5~7天内即开始投喂。方法可借鉴:头10天以1/3的配合饲料与2/3的黄粉虫混合起来喂养石蛙,然后随着石蛙对配合饲料的适应逐步加大配合饲料的比例,直到石蛙能够习惯食用人工配合饲料。

二、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控

石蛙养殖中的重要工作是巡池,每天两次,黎明和入夜需巡池一次。细心观察蛙的动态以此决定是否要换水用药等,炎热和阴雨的天气情况要特别注意更要加强巡防,并应建立日记,测定水温,记录投饵数量,入排水的情况等。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还要保证蛙池的清洁,每天要清除残饵,每隔7天定期清洗一次蛙池。

切记:石蛙自身的抗病能力强,但在高温天气时容易染上红腿病或烂皮病。

总之,养殖石蛙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在养殖石蛙的时候就应该了解石蛙的生长系习性在去养殖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再加上科学的养殖就一定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的。

通过网上的视频就可以看出来有很多人养殖这种青蛙,而且养殖起来非常的方便,新手也可以养殖。首先要提供一个养殖缸,然后可以在缸里面进行,不仅可以放一些水草,也可以放一些石头,可以放一些躲避,扣在缸底铺一些碎石或者铺一些沙子,再倒入一些水就可以了。

石蛙和螃蟹一样,比较喜欢那种安静的,不可太过吵闹,否则会影响石蛙的生长和繁殖。接着就是蛙体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产卵的质量,所以我们选择个体大,皮肤光滑,身体强壮的种蛙。

养殖黑斑蛙需要喂食药物防病吗?

养殖黑斑蛙需要喂食药物防病。

黑斑蛙生活习性

      1、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起。在繁殖季节,黑斑蛙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静水中抱对、产卵。白天黑斑蛙常躲藏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的杂草、水草中,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

        2、 一般11月开始冬眠,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耐裂的砂质土壤中,深约10-17厘米,在东北寒冷地区黑斑蛙可钻入沙土中120-170厘米以下,次年3月中旬出蛰。

       3、 蝌蚪期为杂食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都能摄食。蝌蚪孵出后,主要靠吸收卵黄囊营养维持生命,3-4天后开始摄食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浮游生物等食物。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因为蛙眼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成体黑斑蛙只能捕食活动的食物。食物以节肢动物昆虫纲最多,如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等,还吞食少量的螺类、虾类及脊椎动物中的鲤科、鳅科小鱼及小蛙、小石龙子等。捕食时,黑斑蛙先蹲伏不动,发现捕食对象时,微调一下身体的方向,靠近捕食对象时迅猛地扑过去,将食物用舌卷入口中,整个吞咽进腹中。吞咽时眼睛收缩,帮助把食物压入腹中。

 

得病了还要治,否则死了。因为养殖密度大容易得病。

常见蛙病及防治对策

1.“胀肚病”

陈晓凤等(1995)确认其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assobria)。胀肚病是高温季节的一种高死亡率传染疾病,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外观腹部极度膨胀,腹腔内充满气体,解剖内脏,可见肝呈青紫色,肾表面充血呈鲜红色,胃和肠壁部分血呈红色,所有内脏均有不同程度地被挤压贴向背部。

防治:可选用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或氟哌酸等敏感药物治疗。在高温季节注意消毒水体和蛙体。

2.肝肿大病

陈晓风、陈祈辉等确认其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mas hydrophila)。肝肿大病也是一种高死亡率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患病蛙外观呈现肥胖症;后肢粗大,手压有硬肌肉感,皮肤不明显充血而呈微红色;在全身各处,出现形状、大小不规则的表皮溃疡瘢,在高温期,溃疡瘢小或不明显,在气温较低时 (<20℃)溃疡处大且深,剪开双腿皮肤可见皮肤内侧血管充血,肌肉呈淡土黄绿色,似被胆汁所染。内脏解剖发现,腹部皮肤内侧血管充血,肝脏极度肿大,达正常水平2-3倍,呈灰白色、土黄色或青灰色,胆肿大呈浅绿色;病蛙呈现全身性充血感染状态。

防治:可用卡那霉素、青霉素、氯霉素等治疗,注意消毒水体,交替、轮换使用药物。

3.腐皮病(又叫烂皮瘸、脱皮病):其致病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克氏耶尔森氏菌。该病流行广、传染快、难以控制,死亡率极高,包括营养性腐皮性。发病初期,病蛙头部背面,背部和躯干部皮肤失去光泽,皮肤温度降低,底色变黑,出现白斑花纹,随后表皮层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显露肌肉,眼球逐渐变白,食欲减退至停食,严重者死亡。营养性腐皮病是由于饲料单调而缺乏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D而发病;创伤性腐皮病多在四肢和头部出现腐皮症状,刚变态的幼蛙发病率最高,有的与红腿病并发。

防治:舒新华(1995)报道,用卡那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羧苄青霉素便剂对患腐皮病的蛙浸泡治疗,疗效显著。卢仲春 (1997)报道,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每立方米水分别加300万、400万IU泼洒也可起到防治效果。营养性腐皮病可投喂全价饲料,适当添加多维(或鱼肝油)和一些抗菌药物。

4.红腿病

胡成钰(2000)确认该病的病原体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eoacericus)和嗜水气单胞菌红斑、肿胀,部分蛙趾指充血或溃烂,不活跃,不吃食。剖检可见腹腔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内空虚,出血发炎。

防治:监测水质,定期换水,保持良好水质,用1.5 mg/L硫酸铜全池泼洒,2mg/L漂白粉溶液或30mg/L生石灰进行池水及池埂的消毒。隔离发病蛙,用 0.1%-0.15%的食盐水浸泡,也可用20%磺胺类药液或每公斤加18万IU青霉素和4万IU链霉素合液浸泡10min,3d为1疗程,每天在饲料中加土霉素0.2g/kg蛙重,分2次喂,3d为1疗程,治疗细菌的感染。胡成钰报道,经药敏实验表明:红腿病的2种病原体共同敏感的抗生素主要有卡那霉素、氯霉素、土霉素、诺氟沙星、新霉素。因此可用这些抗生素防治红腿病。

5.腐皮一红腿病并发症

舒新华等(1997)从患腐皮-红腿病并发症的病蛙腐烂处深层及肝脏分离出两株致病菌,经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和嗜水气单胞菌(A.hy- drophila)。它除了具有这两种病的症状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常群集在池子的一角,蜷缩不动,不肯下水。

防治:每月定期消毒水体,调节水质,用青霉素、链霉素泼洒饲料台、工具等。对病蛙用1.4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用20%的磺胺脒溶液浸泡2d,用100-150g/L的食盐水抹擦病蛙的患病(处),或用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蛙5-10 min,然后注射庆大霉素(4万IU)2-4mL,次日重复治疗1次,或内服磺胺脒。

6.腹水病

贺路等(1995)鉴定其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此病的流行季节为5-9月,发病率可达50%,死亡率30%-50%,高者可达 80%以上。腹水病的主要症状:病蛙四肢乏力,懒动厌食;体表无明显病灶;腹部膨胀;解剖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积水,腹水呈淡黄色或红色,肠胃均发红、充血,部分病蛙有肝肿大现象。

防治:(1)保持水质清洁,适度降低放养密度,并注意饲料的新鲜度;(2)投喂庆大霉素、氯霉素、磺胺+ TMP或氟哌酸等敏感药物;(3)同时,对水体、食台、蛙体进行消毒、在高温季节,注意定期换水或消毒。

7.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病

陈耀明等(1994)首次报道,上海市奉贤县某牛蛙养殖场爆发一种蛙病,经确诊为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病。临床症状:病蛙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肛门红肿,眼球外突,双目失明,有时伴有腹水现象。幼蛙还会在水中打转,有类似神经性症状出现。病理剖检:病蛙肝脏发黑、肿大,脾脏缩小,脂肪层变薄,脊椎两侧有出血点和血斑。

防治:未见有效的防治措施,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治疗均无效。

8.白内障病

陈晓风等(1995)报道其病原菌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aclcoaceticus)。笔者于2002年7-9月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某个体石蛙养殖场,发现患白内障病的蛙。其主要症状为:外观病蛙双眼有一层白膜覆盖,呈白内障状,但水晶体完好,后肢呈浅绿色,皮下肌肉呈黄绿色,解剖可见肝呈黑色、肿大,胆囊明显变大,胆汁变绿,肠基本正常。病蛙蹲伏不动,不进食。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非常高。

防治:(1)保持水质清新,环境清洁,定期用30 mg/L生石灰泼洒消毒;(2)保持饲料新鲜,并维持其营养平衡,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C及其他维生素; (3)饲料中拌人氯霉素,每千克蛙用30mg,每天1次,连用5-7d;或每千克蛙用庆大霉素200mg,每天1次,连用3-5 d。

9.链球菌病(肝炎)

叶雪平、杨广智等(1999)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经鉴定该病病原菌为链球菌。此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呈暴发性,有发病面广、死亡率高的特点。从发病到死亡常为2-3 d,1周内可导致整个养殖场饲养的蛙发病,危害极大。主要症状表现为:蛙发病时,外表无明显病灶,仅表现为体色呈灰黑色,失去原有光泽。发病后,蛙很快停食,伏于草丛阴湿处,四肢无力,肌内失去弹性,机体瘫软,死时或有舌头外露,口腔粘液中伴有血丝。解剖可见肝脏严重充血呈紫黑色,或失血呈灰白色;胃肠无明显炎症,内无食物,但有少量粘液,常可见胃下端缩人胃内成结套状。

防治:(1)在放养前,对养殖池作彻底消毒,清池药物有三氯异氰尿酸或生石灰,两者的用药量分别为 2.0mg/L和200mg/L,全池泼洒;(2)种苗下人池前应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为20-30mg/L的高锰酸钾浸泡15-20min;(3)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投喂变质饲料;(4)在发病期间,饲料中拌人药物投喂,每公斤蛙用红霉素50mg,1天1次,连用5-7d,或用强力霉素30mg,每天1次,连用5-7d;(5)另外,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配制的复方制剂一“蛙康宁”投喂,5-7d为1个疗程,对防治该病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在蛙刚发病或尚未发病时及时用药,可大大提高成活率。

10.肠胃炎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是其主要病原,池水不够清洁,蛙吞食腐败变质的饲料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该病常与“红腿病”并发,发病季节为每年的5-9月,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引起大批死亡。主要症状为:胃肠鼓气,腹胀,病蛙体虚乏力,行动迟缓,食欲消失,缩头弓背。解剖可见病蛙肠内少食或无食,多粘液,肠胃内壁有炎症,胃肠粘膜充血。

防治:(1)每日清除残渣,经常洗刷饵料台,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2)池水每隔半月用漂白粉1 mg/L或生石灰3 mg/L消毒;(3)池水用0.3-0.5 mg/L的三氯异氰尿酸或2mg/L“蛙消安”消毒,1天1次;(4)在饲料中加入磺胺类药物,按每公斤蛙体重0.2g添加,第2-6天减半。

蛙体消毒防蛙病

牛蛙(美国青蛙)易得病,一旦得病就难以治疗。蛙体消毒是把好防病关、保证养蛙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蛙体消毒,主要结合蛙分池、转池饲养和运输等进行。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多种。可用3%―4%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或每立方米水用20―30克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或每立方米水用4克杀菌王(或10克漂白粉),浸泡10―20分钟;或每立方米水用6克硫酸铜,浸泡10―30分钟;或每公斤清水溶解青霉素40―50国际单位、链霉素20国际单位,浸泡30分钟。选择上述消毒方法,可有效杀灭蛙体上的病菌和寄生虫,防止蛙病的发生。

蛙一旦发病,治疗较为困难,养蛙生产上应实行健康养殖,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

1.调控水质 养殖场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水时不能带进病原体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水的溶氧含量、PH值、盐度、温度、氨氮含量等指标定期监测,保持在适宜蛙生长的范围内。水质恶化时,随时使用水质改良剂和环境保护剂。

2.控制密度 放养密度适当,不仅能提高单位养殖面积的产量和效益,而且能保持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预防传染病的流行。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场的场地、水源、蛙的大小以及饲料来源和饲养管理水平灵活掌握。

3.喂优质料 饲料必须新鲜,营养平衡全面。饲料营养不平衡会诱发多种蛙病。例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导致生理失调。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易导致蛙患烂皮病。

4.重点预防 大多数蛙病,尤其是细菌性疾病,流行季节一般的说在每年的7―9月。这期间,除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外,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防病。一般在每公斤蛙每天用磺胺类药0.1克拌入饲料中投喂,第一天药量加倍,5―7天为一个疗程。也可以投喂蛙必康、蛙病宁、蛙维素等防治蛙病的专用药。

蛙病用药不奏效的原因

有些养蛙户常觉得蛙病难以用药防治。根据对部分养蛙户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药太晚有些蛙病发病很快,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很短。病情严重时,蛙内脏器官已受到严重损伤,即使采用肌肉注射和人工填喂高效抗生素也难以治愈。等到蛙厌食甚至拒食时再投喂药饵,防治效果也差。因此,平时应经常巡池,观察蛙摄食和活动情况,特别要留心观察池边草丛中及池角处有无蛙滞留不上食台。一旦发现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对症用药。

2. 水质过肥有些药物如硫酸铜在过肥水体中易与有机质等发生反应而失效。水质太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肥”,或适当增加用药量。

3. 抗药性高蛙类病虫害如臌气病,长期使用单一药物防治会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在预防和治疗用药时,要交替使用多种药物,防止产生耐药性。

4. 疗程不足有些蛙病,用药防治没有完全治愈时就停药,疾病会迅速反复,给治疗带来更大难度。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多疗程治疗,至彻底治愈方可停药。

5. 药物失效注射用药和口服药物,配制后搁置时间过长,会造成药效下降,影响治疗效果。药物一般应现配现用,当天配好的药物当天用完。漂白粉、生石灰等药物易受潮失效,使用前最好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测定,使用后要盖紧密封。

6. 药物溶解不完全固体药物在泼洒前要充分溶解,不应有颗粒或块状物存在,粉状药物应没有粉末漂浮在水面,否则水体药物浓度不匀、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7. 没有全部用药采取肌肉注射和人工填喂药饵时,蛙没有全部捕齐,部分病蛙因没有用药而得不到治疗,更严重的是这些病蛙会成为传染源,引起蛙病反复发生。因此,对一些暴发性疾病,一定要注意将大小蛙捕捉干净,全部用药,并对蛙池进行彻底消毒。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