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介绍关于农业市场动态,农业企业新闻,农业种植行业有关资讯
手机访问 http://m.muyeseed.com

鱼鳃霉病是早春季节的常见病害,病鱼的症状主要有哪些表现?

鱼鳃霉病是早春季节的常见病害,病鱼的症状主要有哪些表现?

鱼鳃真菌是早春季节的常见病害,病鱼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不食、鳃肿和黏液流产。肉眼可以看到鳃有斑点。对疑似的鳃真菌要确诊,如果得了这种病,要及时治疗病鱼。

鱼鳃真菌病的症状是什么?

据调查,初期不吃东西。据调查,成群结队地在食台周围徘徊,中期、发病鱼离开人群独自游泳。据调查,白天漂浮在水面上。氧气不足症状,病鱼眼球突出,鱼变黑,鳍变白,鳍变白,伴有肝胆和肠炎等并发症,腹腔有很多腹水,肠内出血伴有黄色液体。

病鱼游泳速度慢,丝肿,黏液明显增加,有出血、淤血、缺血、坏死的斑点,呈斑点状。病严重时,鱼贫血高,整个鳃是青灰色的。

由于鳃损伤,通过病原体菌丝在水中产生大量孢子,孢子与鱼体接触,即附着在鳃上开发为菌丝,菌丝持续生长在鳃组织中,反复通过枝条、鳃血管上的枝条或软骨,破坏组织,堵塞微血管,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呈粉红色或苍白色。有时会有一些充血或出血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语不进食,呼吸功能受到干扰,病语因缺氧窒息死亡。

鱼类鳃真菌的诊断与鉴定。

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鳃真菌和色素的区分。

当鱼生病或受各种应激因素刺激而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时,鱼类正常色素代谢及调节机制出现障碍,显微镜下鳃上有大量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基部,有时肉眼可见鳃丝发黑,但鱼类恢复健康或应激因素消失后,黑色素细胞消失。诊断过程中容易混淆真菌和黑色素细胞。实际上,黑色素细胞和真菌在形状和大小上有很大的不同。

绸缎的黑色素细胞在显微镜下分支很多,有时呈放射状分支。

真菌丝在显微镜下厚度比较均匀,分枝较少。

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有时患上鳃霉病的头晕程度不太明显,容易错过诊断,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用镜子检查是否存在鳃霉菌,以判断是否患有鳃霉菌的标准。

如何处理鱼鳃真菌?

发现鱼鳃真菌要及时治疗。在治疗中的真菌过程中,可以抑制霉菌的产品有硫代氟沙星、水杨酸、聚维酮碘等。在治疗鳃真菌的同时,同时使用中药和黄芪多糖等免疫强化剂内衣,恢复机体的体质和抵抗力,更有助于治疗鳃霉菌。建议的方案如下:

第一天1袋霉平(水杨酸)2亩,1袋浸水生姜。

第二天霉平(水杨酸)10克。一瓶无/微菌必青(聚维酮碘)。分萝卜/米、水洒在整个草上连续使用两次。治疗时不要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同时,内服芳草三硫酸(100克)芳草版硫酸(100克)黄芪多糖免疫草(200克)凉拌20公斤,连续3-5天使用。

水中有机物太多,水质不好的话,要用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剂等净化水质。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海水鱼感染鳃真菌的报道。可以判断鳃真菌对盐分敏感,治疗时有条件适当提高水体盐度,帮助治疗鳃真菌。

根据调查,一开始没吃饭,成群结队地在餐桌上徘徊,中年和患病的鱼离开人群独自游泳。据调查,白天漂浮在水面上。缺氧症状,眼球突出,鱼发黑,鳍变白,伴有肝胆、肠炎等并发症,腹腔腹水多,肠出血黄液。

鱼在患病初期,受伤的鱼体部分会红肿发炎,继而发生腐烂现象,菌丝会在伤口患处直立生长出来,直插在病灶部位进行寄生。到了中期,伤口和菌丝会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甚至菌丝会长到1cm长,这时通常鱼还能吃食。但随着水霉病的进一步扩展,如我们不加以控制,鱼会慢慢变得拒食,鱼全身会被棉絮一样的东西包裹着,鱼体变得消瘦,甚至开始溃烂,随着鱼体本身的营养过量流失,鱼最终体弱而亡。

会发现表面有一些发黑而且会有出血的情况,甚至还会有腐烂,鳞片立起来,而且还会有一些伤口,而且鱼的状态也不是很活跃。

夏季草鱼会得哪此病

1.赤皮病。俗称脱鳞症,系赤皮病菌侵染所致。病鱼体表两侧及腹部出血发炎,鳞片松离或脱落,出现块状红斑。鳍条破裂腐烂。鱼体瘦弱,常独游水面,行动迟慢。治疗方法:①每667平方米(1亩)水面用切碎的苦楝树叶7.5公斤,辣蓼5公斤加水适量熬成15公斤浓液,加入食盐1.5公斤泼于塘内。每天1次,连续3天。②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1.5克全池泼洒,或在经常投放草料处挂3~4只盛有150克漂白粉的袋。每天换1次,连续3天。 2.烂鳃病。系烂鳃细菌侵入鱼鳃所致。病鱼鳃丝腐烂,发白,黏液多,附有泥污。严重时鳃盖内表皮部分烂掉,体色变黑。治疗方法:①每667平方米水面用马尾松枝叶15公斤,丝瓜叶2.5公斤,扎成数把,插于鱼塘中。②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对水全池泼洒。 3.肠炎病。因投料不定时定量,草鱼时饱时饥,或饵料不适,抗病力减弱,病菌侵入所致。病鱼常在塘边或水面离群独游。行动迟缓,肛门红肿突出。轻压病鱼腹部有乳黄色脓血状黏液从肛门流出。剖检可见肠壁发炎充血。防治方法:①每50公斤草鱼用大蒜头0.5公斤,捣烂,与木薯粉拌和,加食盐150克,拌于草料上,放在饵料台投喂。每天1次,连续3次。②适当投喂生姜叶、大叶桉叶、紫苏或洋葱叶等,可预防此病。③用松针叶制成粉混饵料,占日粮3%~5%,可防治肠炎病。④每50公斤草鱼用“畜用止泻散”10克,溶解于木薯粉糊内,拌于草料上,待药糊晾干粘牢后喂鱼。连续3~5天。⑤每667平方米水面用苦楝树叶75公斤,扎成数把,投入塘中。

满意请采纳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类(Osteichhthy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草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生长快,肉味鲜美,年产量约占我国淡水鱼总产量的20%,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但草鱼病多,病原体广泛,娇嫩难养,是困扰我国草鱼养殖的一大难题,以下就草鱼常患疾病及防治措施逐个作一简介。 一、病毒病 草鱼出血病 (1)、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 (2)、病症:病鱼体表、肌肉或内脏器官出血或充血。体表出血大多在鳃盖、鳍条和腹部,严重时,口腔、眼眶、头顶部也有出血;大多数病鱼在剥去鱼皮后,可见肌肉上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因充血而呈红色;部分病鱼则表现为肠壁、肠系膜、周边脂肪和肝、脾、肾、鳔壁等组织器官点状或丝状出血、充血,肠壁充血时,但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黏液,可依此区别于细菌性肠炎病。 (3)、发病规律及危害:该病是草鱼鱼种饲养阶段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它流行广、危害大、发病季节长,每年6月下旬到9月底是主要流行季节,高峰期在8月,在水温25~30℃时最为流行;死亡率高,高密度饲养的鱼种池危害更甚,常发生全塘覆没,对提高草鱼产量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病毒到发病死亡,约需4~15天,一般7-10天。其病程可分为潜伏期、前趋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4)、防治措施:A、预防:①用生石灰(50-75Kg/亩)彻底清淤消毒;②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优氯净、强氯精或漂白粉等消毒剂,定期消毒;③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进行人工免疫;④在购买鱼种时进行严格检疫。 B、治疗:①用中药大黄粉,用量为按鱼体重的0.5~1.0%,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料饲料投喂,1次/天,连用3~5天;②病鱼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I)浸泡或注射。 二、细菌病 2、烂鳃病 (1)、病原:柱状纤维黏细菌(又名鱼害黏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 (2)、病症:病鱼体色发暗发黑,鳃丝坏死、腐烂,黏液增多,常附有污泥。严重时,鳃丝前端软骨外露、断裂,部分鱼有局部或全部鳃贫血和失血现象。部分鱼鳃盖内表皮因病原菌感染而充血发炎,中间部位腐蚀成近似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病鱼因鳃器官溃烂而影响呼吸功能,从而导致死亡。 (3)、发病规律及危害:全国各地区终年有此病出现。一般在水温15℃以下,少见,20℃左右开始流行,流行的最适温度是28~35℃。不论鱼种或成鱼饲养阶段均可发生,且因致病菌的宿主范围很广,此病易传染和蔓延。本病常易与赤皮病、肠炎病并发。 (4)、防治措施: A、预防:①发病季节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或在食场周围用漂白粉挂篓;②鱼种进塘时,用2~2.5%的食盐水浸洗鱼种10~20分钟。B、治疗: ①红霉素(每克含1百万单位),0.07g/ Kg鱼,拌料投喂,连用4~6天; ②氟哌酸,0.02~0.05g/Kg鱼,拌料投喂,连用4~6天;③乌桕叶或大黄2.5-3.7ppm,全池泼洒。 3、肠炎病 (1)、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romonas punctata) (2)、病症:病鱼腹部肿胀,呈红色斑块,肛门红肿突出。从头部提起时,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解剖病鱼,腹腔有大量积水,肠壁严重充血发炎,肠管松弛,轻拉易断,内充满黄色脓液和气泡,有时肠膜、肝脏也有充血现象。病鱼完全失去食欲,离群独游,很快死亡。 (3)、发病规律及危害:此病流行于4~9月,是我国养鱼业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每年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当鱼池条件恶化,淤泥堆积,水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投喂变质饵料时易发此病。 (4)、防治措施: A、预防: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②加强饲养管理,经常保持水质清新,严格执行“四定四消”的措施;③注射灭活土疫苗。B、治疗: ①磺胺胍,0.05~0.1g/Kg鱼;②磺胺嘧啶, 0.08~0.2g/Kg鱼;③大蒜, 0.01~0.03g/Kg鱼,拌料投喂,连用4~6天。 5、竖鳞病 (1)、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nctata)或嗜水气单胞菌等 (2)、病症:病鱼身体前部或胸腹部鳞片向外张开,鳞基水肿,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或含血渗出液,形成竖鳞。用手轻压,渗出液即从鳞下溢出,鳞片也即脱落。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并有体表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肌肉浮肿等体表症状。剖腹后,腹腔内积有腹水,肝、脾、肾等内脏肿大、色浅,此时病鱼表现出呼吸困难,身体失去平衡,最终死亡。 (3)、发病规律及危害:此病的发生大多与鱼体受伤、水质恶化和投喂变质饵料有关,发病季节以4~7月为主,大多呈急性流行。 (4)、防治措施: A、预防:①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保持水质清新;②发病季节,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③鱼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B、治疗: ①磺胺二甲氧嘧啶, 0.1~0.2g/Kg鱼;拌料投喂,每日1次,连用5天;② 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或卡那霉素,4~6g/Kg鱼,拌料投喂,连用4~6天。 三、霉菌和藻类病 1、水霉病(肤霉病) (1)、病原:多种水霉(Saprolegnia)和绵霉(Achlya) (2)、病症: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棉毛状菌丝,似灰白色棉毛,故称白毛病;有的水霉外生部分平堆,色灰,犹如旧棉絮覆盖在上,病鱼体表黏液增多,焦躁或迟钝,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 (3)、发病规律及危害: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早春、晚冬最易发生。鱼体受伤是发病的诱因,扦捕、运输、体表寄生虫侵袭和越冬时冻伤等均可导致发病。 (4)、防治措施:A、预防:扦捕、运输后,用2~5%的食盐水浸洗鱼5~10分钟。B、治疗: ①食盐(400g/m3水体)+小苏打(碳酸氢钠, 400g/m3水体)合剂,浸泡病鱼24小时,也可用此浓度全池泼洒;② 新洁尔灭, 5g/m3水体,全池泼洒。 2、鳃霉病 (1)、病原:血鳃霉(Branchiomyces sanguinis)、穿移鳃霉(B. demigrans)等 (2)、病症:病鱼呼吸困难,无食欲,鳃上黏液增加,有出血、淤血或缺血斑块,俗称“花斑鳃”。严重时整个鳃呈青灰色。诊断时,须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鳃丝中鳃霉菌丝寄生状况。 (3)、发病规律及危害:本病主要危害鱼苗、夏花鱼种,发病后死亡率可达50%以上。一般水质污染、恶化易发生此病。每年5~10月为流行季节,容易急性暴发。 (4)、防治措施: A、预防:保持鱼塘水质清新,清除塘底淤泥,不施放未经发酵的肥料。B、治疗: ①发病时,立即更换池水;②全池泼洒生石灰水或漂白粉,使池水成1ppm浓度;③全池泼洒硫酸铜,使池水浓度为0.7ppm。 四、寄生原虫病 2、车轮虫病 (1)、病原:车轮虫(Trichodina spp.)、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pp.) (2)、病症: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一旦车轮虫大量在体表和鳃上寄生,临池观察,鱼苗呈“白头白嘴”症状,或者成群绕池狂游,呈“跑马”症状。病鱼除体表发黑、消瘦、离群独游外,并无明显病症。主要是鳃组织腐烂,鳃丝软骨外露,严重影响鱼的呼吸功能,使鱼缺氧,窒息而死。 (3)、发病规律及危害:本病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流行的高峰季节是5~8月,在鱼苗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中最易发生。一般池小、水浅、水质不良的环境以及放养密度大、连续下雨的情况下,易造成此病的流行。鱼池中的蝌蚪、水生甲壳动物、螺类和水生昆虫都可成为车轮虫的临时携带者。 (4)、防治措施:A、预防:①鱼池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②合理密养,合理施肥。B、治疗:①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ppm浓度; ②用30ppm的甲醛溶液浸浴15~20分钟,有明显疗效。 五、寄生蠕虫病 1、指环虫病 (1)、病原:多种指环虫(寄生草鱼的为鳃片指环虫(D. iamellatus)) (2)、病症:病鱼无明显的体表症状,一般表现出鱼体瘦弱,游动乏力,浮于水面。鱼苗和夏花鱼种大量寄生指环虫时,常因鳃丝肿胀而引起鳃盖张开;翻开鳃盖,可见鳃上有白色不规则的小片状物,并有蠕动感。病鱼鳃通常黏液增多,有局部或全部贫血现象。此病需在显微镜下确诊。 (3)、发病规律及危害:此病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指环虫多数对宿主有特异性。鱼苗、夏花鱼种每片鳃上寄生20个左右;一龄左右的鱼,每片鳃上寄生50~100个左右即可造成死亡。 (4)、防治措施:A、预防:①鱼池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②鱼种下塘前,用1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或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5~30分钟。B、治疗:晶体敌百虫(0.2~0.4毫克/升)全池遍洒; ②晶体敌百虫、面碱(Na2CO3)合剂(1:0.6),浓度为0.1~0.2毫克/升全池遍洒。 六、寄生甲壳动物病 1、中华鳋病 (1)、病原:各种中华鳋(寄生草鱼的为大中华鳋(Sinergasilus major)) (2)、病症:中华鳋大量寄生时,病鱼消瘦,烦躁不安。揭开鳃盖,肉眼可见鳃上挂着白色虫体,多寄生于鳃边缘,寄生处鳃丝末端肿大,呈白色,黏液增多或破损部位受细菌感染而局部发炎。 (3)、发病规律及危害:此病主要流行于5~9月。主要危害15厘米以上的大鱼种和一龄以上的成鱼。 (4)、防治措施:A、预防: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虫卵、幼虫和带虫者;B、治疗: ①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7毫克/升浓度全池泼洒; ②用晶体敌百虫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毫克/升浓度全池泼洒。用上述两法每隔10~15天遍洒1次,有较好效果。 2、锚头鳋病 (1)、病原:各种锚头鳋(寄生草鱼的为草鱼锚头鳋(Lernaea ctenopharyngodontis)) (2)、病症:病鱼通常呈烦躁不安、食欲不振、行动迟缓、身体瘦弱等常规病态。通常锚头鳋用头部插入鱼体肌肉、鳞下,身体大部分露在鱼体外部,且肉眼可见,犹如在鱼体上插入小针,故又称“针虫病”。草鱼锚头鳋寄生于鳞下,常见寄生处鳞被蛀成缺口。 (3)、发病规律及危害:此病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季,具较高的感染率。可对多种鱼类的鱼种和成鱼造成危害,引起大批死亡或影响商品价值。 (4)、防治措施:A、预防:①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杀灭水中幼虫和带虫的鱼和蝌蚪; ② 放养鱼种前,用10~20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2小时。B、治疗: ①用90%晶体敌百虫0.3~0.5ppm浓度全池泼洒,15天内连用2次。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