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介绍关于农业市场动态,农业企业新闻,农业种植行业有关资讯
手机访问 http://m.muyeseed.com

茶叶上长了橙色的菌,是什么菌?

一、茶叶上长了橙色的菌,是什么菌?

橙色标桩菌(Stigmatella aurantiaca)

营养细胞杆状,末端尖,0.6-1.0*4-10微米。

在树皮上孢子囊球形、卵圆形、梨形或柱状;黄橙色到亮的橙红色或红褐色,大小不一,16-70*25-102微米。在成熟时可能是无柄的,如果有的话,可达40微米长。孢子囊柄长达400微米,通常不分枝,有时从一个共同的原点发出,成为簇生排列,颗粒状,无纹痕,是一种硬化的粘液,其粘液中还有一些细胞,无色或与孢子囊颜色相同。子实体的形态学是变化的,特别是在培养中;在简单的洋菜培养基上,并有污染的微生物时常能观察到白色到橙色的孢子囊柄,长达900微米,不规则的分枝,或无孢子囊或顶部有一个或少数孢子囊,原囊状的类型也是常见的。当在含有Ca2+离子的水洋菜上诱变时,子实体具有一个或几个孢子囊。

小孢囊0.9-1.2*1.6-4.0微米(平均1.0*2.8微米)。营养菌落薄,扁平,并有许多放射状的,同心圆的脊,菌落的边缘比较清楚,或是薄的,丝状的,并难以看清,浅黄色或肉色偶尔使洋菜培养基的颜色退成一种带黄色的或带褐色的颜色。在0.1%的Casitone或大肠杆菌培养基上,老培养物中常形成橙色的堆团,但不形成子实体。在实验室中连续培养产生能形成粘菌落的变种。

在含有0.1-0.2%水解蛋白质、淀粉和0.01m Mg2+的洋菜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中,或在含有死的细菌细胞的培养基中容易生长。

不还原硝酸盐,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水解淀粉(三天)、吐温80、吲哚酚醋酸盐、RNA、DNA、明胶、酪朊、尿素、和七叶灵。

好氧。

温度范围18-37℃。最适温度30℃。

最适ph7.0-7.2.

对抗菌素敏感性(纸片法):抗10个单位的青霉素。对5微克链霉素、10微克四环素、10微克氯霉素、10微克卡那霉素和5微克红霉素敏感。对新霉素的反应是可变的。

来源和生境:最初是在地衣上观察到的,最常见于放在湿室中的树皮上。在水洋菜培养基上覆盖一层滤纸,然后用活菌在滤纸上划线再将土壤接种在细菌线上也能发现此菌。

G+C含量:68.5-68.7克分子%(熔解温度法)

二、威斯菌属Wetheredella Wood,

模式种 Wetheredella silurica Wood,1948

属征 由波曲状、非平行的小管或丝体互相缠绕而成的结壳,小管或丝体的直径为50~350μm。小管的横切面呈半圆形。横切面上,小管一般呈层状生长,每一层都表现为半圆形的凸面向上。

讨论 如上文所述,Wetheredella和Rothpletzella是Wood(1948)为了纪念A.Rothpletz,将Gotland志留系的被Rothpletz(1908,1913)称为Sphaerocodium、似核形石中的两种管状化石重新定名而来,但他将Wetheredella视为一种有孔虫。

Wood(1948)认为Gotland志留系的似核形石是由3种不同的生物构成的,分别是Wetheredella、Rothpletzella 和 Girvanella。Johnson 和 Konishi(1959)以及 Copper(1976)均支持这种解释,不同的是Copper(1976)将Wetheredella视为一种蓝绿藻或发育不完善的管孔藻科类。Wray(1967,1977)认为Sphaerocodium其实就是由同一种生物不同的生长变异体组成的。

笔者从塔里木众多的材料中看到Wetheredella、Rothpletzella和Girvanella三者常常围绕一个核心呈互层或阶段交替生长,形成巨大的核形石。

根据Wetheredella规则形态、常形成核形石的生态,及Kaz′mierczak和Kempe(1992,2004)以及Arp等(1999)的发现,将Wetheredella归入色球菌。

志留威斯菌Wetheredella silurica Wood,1948

(图版16,图6;图版17,图1~3)

1948 Wetheredella silurica Wood;Wood,p.20,pl.3,fig.B;p.26,pl.5,fig.B.

1976 Wetheredella tumulus Copper,p.277,pl.1,figs.B,C.New synonymy.

特征 由波曲状、非平行的小管或丝体互相缠绕而成,密集堆积成不规则层状。横切面上呈半圆形或肾形,小管或丝体的直径为100~250μm。

分布 塔中地区塔中30、塔中822、塔中826、塔中242等井良里塔格组,塔中35井桑塔木组;巴楚地区图科1井一间房组;塔北地区哈902 一间房组;塔北地区轮南14、轮南46等井良里塔格组。

三、大多数放线菌是g+菌少数是g-菌,对吗?百科G+菌,而书本上除高温放线菌,高温放线菌是什么菌?

至今发现的五六十属放线菌都呈革兰氏染色阳性,因此,也可认为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高温放线菌科(Thermoactinomycetaceae)在形态学上接近放线菌,但分子分类上更接近于细菌,过去很多学者认为它是一个典型的介于细菌和放线菌之间的特殊类群。该类群的特征是除个别种为中温生长外,多数在高温下生长,能形成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或者只形成基内菌丝[1]。气生菌丝生长丰富,呈现白色或黄色;基内菌丝成熟时表现为分枝状,并形成隔膜;在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上均形成单一的内生孢子,这些内生孢子无柄,或由简单、分枝的孢子柄支持[1]。该科微生物为革兰氏阳性、化能异养、好氧菌[2],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常见于高温环境,如陆生性热泉[3]、高温大曲[4]、堆肥、稻草、甘蔗渣等,内生孢子具有抗性,可在土壤、水或海洋基质中存活[5, 6]。另外,在海洋沉积物、疑似肺结核病人唾液中也能够分离到高温放线菌科的相关菌株[7, 8]。

高温放线菌最早由Tsilinsky(1899)作为一个属来描述。高温放线菌当时建属的主要依据是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2000年以前有效发表的8个种也主要是依据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分类。2002年李文均等[14]在深入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该类群分类研究的成果和未澄清的问题做了有价值的探讨,提出仅依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分析对一个种或属进行分类地位的确定是不够的,必须综合其表型、基因型及系统进化分析等多相分类的结果来进行,并建议将该类群暂时定位于放线菌类群中的未定单元内。

2002年韩国学者Yoon等将当时高温放线菌属内成员由之前的8个修正到6个,2005年Yoon又对该属已发表的6个种做了分类地位的重新调整,次年日本学者Matsuo等建立高温放线菌科。目前该科已有14个属25个种有效发表。其分类地位的确定和所有微生物类群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早期的根据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分类为主,到后来的化学分类,再到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分子分类,分类越来越细致,越来越趋向合理[15]。《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2版)第3卷(2009)[1]定义高温放线菌科分类地位为:细菌域(Domain Bacteria),厚壁菌门(Phylum Firmicutes),芽胞杆菌纲(Class Bacilli),芽胞杆菌目(Order Bacillales),高温放线菌科(Family Thermoactinomycetaceae)。

该类群的特征是好氧,除嗜中温皂硫-洛克菌(Mechercharimyces mesophilus)、无孢子皂硫-洛克菌(Mechercharimyces asporophorigenens)、韩国生工岛津氏菌(Shimazuella kribbensis)、中温海洋丝状菌(Marininema mesophilum)和嗜胨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 peptonophilus)(后来被调整为Seinonella peptonophila)[16]5个种为中温菌外,其余种均为嗜热菌,大多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在45-55℃。而且,该类群的大多数成员在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上均有单个孢子形成,具有典型的内生孢子的结构和特性。细胞壁含meso-DAP,无特征性糖[1]。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高温放线菌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如李洁等[7]发现中温海洋丝状菌(Marininema mesophilum)不产生气生菌丝;嗜胨清野氏菌(Seinonella peptonophila)、嗜中温皂硫-洛克菌(Mechercharimyces mesophilus)、无孢子皂硫-洛克菌(Mechercharimyces asporophorigenens)、韩国生工岛津氏菌(Shimazuella kribbensis)只能在45℃以下生长,属于中温菌[2, 17];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海洋丝状菌属(Marininema)、迈勒吉尔霉菌属(Melghirimyces)的细胞壁含LL-DAP而不是meso-DAP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