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跟数学有关的节日、节气、花草或者是动物,最好是有关的动物。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2-11-25 10:13   点击:16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九尾狐,七叶草,数九寒天,九月九

时气与节气、节日和物候的关系

一、时气与节气的关系

草木枝干间坚结的部分叫“节”,引申义指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部分或时机。节气为历法学上的一个术语,其与时气的关系是:时气是节气的制定依据,节气是某一阶段时气的概括。具体言之[1]:古人运用时气结合的观点,将太阳在黄道上位移一年的时间(365又1/4日)分成二十四个节段,再参考每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分别赋与相应的名称。由于节与气相依相载,密不可分,故名“节气”。24节气的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24个节气,平均分入12个月,每月两个。习惯上,月首的叫“节”或“节气”,月中的叫“气”或“中气”。现在一般人已经不再分别,不论月首、月中,皆称节气。在公历中,节气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每月两个节气,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下半年的每月两个节气,分别在每月的8日和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民间流传一个二十四节气歌[1],可作记诵参考:“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由于我国古代是个农业社会,农作物的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24个节气对于掌握气候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故我国历法上的24节,又称“农节”。

在此要特别强调一点,以立秋为例: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立秋后的气温情况,往往不尽相同,有时差别还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地区差引起。2000多年以来,黄河流域为我国主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二十四节气的建立,主要是以这一带的气候为依据的,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以及相应的物候表现,以黄河流域地区为典型。由于我国幅员广大辽阔,地形复杂多变,故同一个节气之中,不同地区可有或偏寒或偏热的不同悬殊。例如立秋之时,各地气温高低不等。但是,不能因此而把二十四节气废除掉。24个节气,是历法学上的专有术语,其制订的依据是太阳在黄道上位移的相对位置时的气温,更为侧重的是时间概念,是绝对不能人为更改的。例如:太阳位于黄经135度时交立秋节,此时不论气温有多高,假设为200C,500C,甚至零下500C,都交立秋节。既交立秋节,就是到了秋天了,就是秋时秋气了,就表示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绝对不能因为气温或高或低,而人为地改变节气即改变太阳交节时的角度,改变时间的运行,实际上也是改不了的。正如汉•王充《论衡•寒温》所说:“寒温天地节气,非人所为明矣。”近些年来,气候学对于四时季节的交节,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规定: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才能算作秋季的开始[2]。对于一个医者、患者、养生者来说,切忌使用这种方法。这是因为:对于节气与气温这对矛盾来说,节气为本,气温为标,气温 受节气的制约,气温对于人体的影响,受节气的左右。例如:笔者小时爱游泳。过去从农村小孩游泳,都是在村前的露天水塘中进行的。家中大人对孩子有个规矩:暑天可到塘里洗冷水澡,立秋后不准洗。因为暑天的水,受暑的制约,其性属热,对身体无害。而立秋后的水,受秋的制约,其性寒凉,洗了会凉寒入体而生病。笔者有意试几次,的确不假:暑夏季节,即使是阴凉的冷雨天气,到塘里洗冷水澡,平安无事。而立秋后,天气即使比夏天还热,也不能到塘里洗,否则洗后最多三天,必生恶寒发热类疾病。所以笔者认为:单凭气温定季节,是非常不科学的。

其二,一般年份,五运六气的合治演化,具有一定的常规。但在特殊年份,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运气演化的“上下升降,迁正退位”会发生“失守”,以致“四时失序”而“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素问•本病论》)。相同的节气,不同年份可有不同的气温,可有不同的疾病流行,就是这个原因。

二、时气与节日的关系

节日是一种民俗文化,来源于原始崇拜、禁忌迷信、祭祀活动、宗教影响、某种信仰、文化娱乐、庆祝某事、纪念某人或某事等[3] [4]。节日与时气,关系较为密切:

一方面,时气是节日的前提和基础,节日因于时气而存在。例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那天,“五月五日”是个既有时又有气的具体日期,如果脱离了“五月五日”这天,端午节就不能成立了。我国的传统节日,都与反映时气特点的节气密切相关,有的节日直接就是节气,如清明、冬至等。

另一方面,节日多打有时气的烙印。例如:民间有“五月节吃了粽,就把棉衣送”的谚语,“五月节”即端午节,把端午节与时气暖热连到了一起。又如:民间有“过了八月节,夜寒白天热”的谚语,“八月节”即中秋节,把中秋节与“夜寒白天热”的时气特点连到了一起。

我国幅员广阔,民族较多,历史悠久,节日民俗源远流长,内容非常丰富,经历了先秦发生期-汉代定型期-魏晋南北朝融合期-唐宋高峰期和清稳定期共五个发阶段[4]。在这个漫长的发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人们科学水平、思想水平的提高,生活习俗的改变等,传承中寓含变异,淘汰与更新并存。例如据统计[3],我国古代传统节日将近100个,而流行至今,大多已经淡化了,有的甚至已被人们遗忘了,只有春节、元宵节、春龙节、清明节等10多个节日,还被人们普遍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节日,被国家列为法定休假日。

三、时气与物候的关系

(一)“物候”释义。

“物”为形声字,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引申为“万物”。故《说文》释:“物,万物也。” 口语释“物”的义项之一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东西[5]。世界上的“万物”,一般概分为两大类,生物和非生物。前者包括植物、动物等,后者包括光、温度、空气、水,矿物等各种无生命的东西。

“候”的义项较多,其中之一是表示事或物的变化情况[6]。

将上述两个意思相加: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相关变化情况,叫做“物候”。

(二)物候与时气的关系

清•宋荦《<明遗民诗>序》中有这样几句话:“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 意思是说,秋时的雁叫蛩吟,是由感受寒霜肃杀的秋时气候而引起的。分析言之:“雁”、“蛩”为“物”,“叫”、“吟”为这两种物的“变化情况”,“霜”、“秋”等特殊“气候”,是使“雁”、“蛩”之“物”“感”而发“叫”、作“吟”的因素。上述,关于“物候”的几个条件都已具备,所以可以这样说:这是一种典型的秋时动物物候中的雁蛩物候。据此可知:气候是物候之一,并且是一种基础的、基本的物候,对动物物候具有制约、诱导、促发的作用,没有气候,则雁蛩物候无从发生。类推言之,其他各种物候,也同样如此。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气候+物=物候”。

某时某地气候要素综合作用而显现出来的天气状况,叫做“气候”[9]。气候要素又称气象要素。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降水、风、光、云、雾等等[10],中医学可用风、热、湿、燥、赛五气进行概括。风、热、湿、燥、寒五气,一般处于混融状态。不同的时季,混融的五气中,由于某气或盛或衰,则形成不同的时气,进而演生为不同的气候。如此,时气演为气候,气候催生物候。据此可知,时气为各种物候所以发生的原始动力。

(三)物候的种类

由于“气候+物=物候”,所以,宇宙间有一个物则有一个候,有万物则有万候,有多少物则有多少候。归纳言之,物分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物候也相应地分为生物候和非生物候两大类。由于物的具体数目极其繁多,故物候的具体数目也极其繁多。如:花候、草候、树候、禾候,鸟候、虫候、兽候、人候,山候、地候、水候、沙候,等等。再具体一点说:花有牡丹花、月季花芍药花、玫瑰花,等等等等,所以花候也相应地有牡丹花候、月季花候、芍药花候、玫瑰花候,等等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尚书・周书・泰书》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汉・刘向《说苑・杂言》说:“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希伯来人也把人放在万物的中心位置[7]。上述说明,在所有的物中,人是最为富贵的,最为重要的。这是因为:人,能言语,会思考,心性最灵敏,肢躯最勤劳,生活最丰富,活动最频繁,不但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自觉地改造世界。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古人将“候”造成一个形声字,以“人”作形旁,意在强调:万物之中,以人最贵;万物之候,以人为主。也就是说,在所有物候之中,“人候”为首,是最主要、最重要的一个候。遗憾得很,我国自古至今的物候学,偏偏把最最重要的“人候”忽略了。例如:清•曹仁虎所纂的《七十二候考》中,记载的尽是一些花草树木候、鸡鸟虫鱼候,就是没有人候。大自然的语言体系中,有草长、花香,有莺飞、鸟语[8],唯独没有人类的欢歌笑语,怒忧恐惊。民间有句骂人话:“你不是东西”。“东西”是“万物”的泛称,人为万物之一,故为“东西”之类。从上句骂人的话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人如果被排除到“东西”之外的话,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同样道理,物候之中,人候缺如,实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不幸。人候,是人的生理、心理、病理的外在反映,与人的养生保健、防疾治疾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一个医者、患者、养生者来说,得要好好补习一下人候学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