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盆景创作有哪些常见问题需要避免?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2-12-04 10:12   点击:283  编辑:admin   手机版

盆景创作,其实就是一种将人的主观意识转变为客观实际的过程。比方说你有了什么好的想法或者灵感,就会付出实际行动来制作盆景 。在同等地域,资源,经济水平的条件下,不同的创作者,由于接受的文化水平层次不一样,所经历的社会体验,人生际遇这块的不同,就会出现较大的质量水平差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取决于创作者的的价值观,方法论,以及心理作用的影响。盆景的创作的过程处于一种缓慢发展的状态,但总体还是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如果我们每次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无法避免一些不当的偏重的意识形态,那么就会导致盆景的发展进入一个极端不好恶性循环,那么我们就无法欣赏到更加具有灵魂的惊世佳作。所以,就很有必要去了解这些错误倾向,克服他们,从而更好的激发我们内心的灵感,做到作品与灵魂的共鸣!

据我的观察与了解,市场上销售的一些盆景,还有私人创作的一些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喜欢常绿材质的,轻视落叶材质的。

常绿植物,只要具有一般审美能力,即使不具备审美能力的个人都会喜欢。因为冬季不会落叶。但是,作为一名盆景创作者,就不能有这种思想。首先很重要的一点,不能因为别人喜欢什么,我就去创作什么。这样就显得没有主观意识,即使创作出盆景作品,也没有什么灵魂。无非就是别人饭后谈资罢了。从另外一方面讲,落叶盆景,随着四季的变化,尽显万般姿态,既可以观其叶,又可以观其骨。有灵魂的作品,往往是能够在不同时节展现不同形态的。

2、偏向于商业价值,忽略艺术水准。

在众多的盆景展览中,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水平制定了一些参展规定:超过盆面1.2米的盆景不许获评。但是仍有人在实际创作中选择大而壮观的材质来博得人的眼球,增加盆景的气势。这种思想观念导致的市场倾向使盆景创作发展偏向极端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大的盆景作品,忽视小的作品。作为盆景艺术工作者,我们决不能以盆景的大小作为标准,应该以它整体的艺术水品和表现技法来评判。大的壮观我不反对,但是小的臻而精也要受到推崇。

3、偏爱外地品种,轻视本土品种。

俗话说得好,“物业稀为贵”,在榕树的产地觉得本土品种贱,在对节白蜡的产地觉得对节白蜡贱。这是大多普遍人的看法。但是作为盆景创作者,千万不能有这种思想。本土品种以生命力旺盛,易培养,萌芽力强为特点能够作为材料被大家使用,如果不能肃清这种“贱”的思想,那就没办法发挥本土品种的实力,进而无法创作出质量甚优的作品。

4、习惯常用手法,拒绝新的手法。

在众多盆景派系林立的今天,每个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盆景创作手法,并且不断发展成为独特经验指导着盆景创作。而传统的手法大相径庭,运用起来也是驾轻就熟状态。单作为盆景创作者,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不怕盆景创作失败,就怕盆景没有新意,少了注入灵魂的作品,那些大众技巧的作品风格手法看起来也没有那么的不拘一格。只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才会显得更有生命力。那些大师的作品,哪个不是后来被人们翻出来,重新发掘的。所以我们要坚守本心,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来为盆景的创作添枝增叶。

5、太在于造型,忽略写意与质量的追求。

在盆景的创作过程中,很多新手都会去刻意去寻找一些有形态的,有象征意义的材质去进行创作,而忽略了盆景本身所要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无法做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造型只不过是盆景创作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整个盆景的全部。所有的造型都是为内容主题服务的。过分偏重形式忽视情感表达也是创作的一个大忌。

6、太过于实践,忽略理论学习与研究。

盆景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很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内涵。然而在这风光的背后确实各种主观理论正统性的争论,我们不可否认争论是为了更好的让盆景发展,但是在这争论的背后却迸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让多数人觉得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真知,不断埋头创作。我们说事情越辩越明,作为盆景创作者,在埋头研究盆景实践的同时,也要学习先辈们留下来的理论精华,加以反复推敲,从而获得更大的真知,来知道作品创作。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关于盆景创作过程中几个误区倾向,如果还有更多相关的创作经验,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觉得有用可以点赞,或者关注获得更多的信息。祝您生活愉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