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现代植物病害发生的特点有哪些?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3-01-16 23:09   点击:184  编辑:admin   手机版

现代植物病害发生的特点有哪些?

目前植物病害是植物生长最复杂多变而难以克服的影响因子,是一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其种类很多。最有名的是1845―1846年欧洲暴发的马铃薯晚疫病,其中爱尔兰岛受灾尤重,马铃薯几乎全部被毁,使以此为食的800多万居民中,数十万人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100多万人背井离乡逃往美洲。1943年孟加拉由于水稻胡麻斑病而使稻谷歉收,发生严重的饥荒,死亡200多万人。植物病害还限制了某些作物的种植,如荷兰榆病毁灭了美洲的榆树,栗疫病使得美洲栗在北美消失,咖啡锈病造成斯里兰卡不能继续生产咖啡,改种茶树,从而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驰名中外的新疆哈密瓜受病毒侵染后,含糖量降低,品质变劣。人、畜食用了某些发病的植物后会中毒。防治植物病害,会增加人力、药械等方面的投入,这样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以病毒病为例,植物病毒病素有植物癌症之称,属侵染性病害。迄今全世界已被确认的植物病毒就有990多种,与未知病毒相比,被人们描述的还只是个小数,如以每种植物平均被一种病毒感染(实际上许多植物往往可被多种病毒感染),那么自然界中有多少种植物就可能备有多少种病毒。其中,大部分病毒的致病力都比较强,可想而知,国内外植物病害发生形势是多么严峻。全球农作物遭受病、虫、杂草为害的损失高达总产值的35%。以美国为例,每年农作物损失总额约占总产值的37%,其中12%为病害所致。每年仅由于作物病害一项造成的损失就达91亿美元。1982年全世界仅禾谷类作物由于病害造成的损失高达238亿t,约占全年产量的14%。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给种植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加上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等的变化以及人为不合理或过分干预等影响,我国植物病害的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上升,导致防治难度增加,一些病害已呈持续暴发、突发之势,损失惨重,重者田块绝收,成为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我国至今仍呈上升趋势,1995年以来,该病在水稻区发生逐年加重,现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最主要的病害。2002年该病在江苏、河南等省市的一些地区大范围暴发。2003年又在江苏大暴发,全省发病面积超过66.7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34.5%,给水稻生产造成很大损失。2004年该病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云南全面大流行,发病面积在333.33万hm2以上,其中仅江苏省发病面积即达157.13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79%。有的地方对于病害的新变化,未能及时采用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技术,仅靠化学防治手段,引发一些负面结果,如致使病害出现抗药性、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等,导致病害为害持续加重。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年均发生面积超过20世纪80年代约1/3,暴发的病虫种类和次数增多,防治难度加大,损失加重。我国是农作物病虫灾害较猖獗的国家之一,有害生物常见种类有1600多种,常年致灾种类几十种。据报道,我国仅农作物病害就有742种,这些病害与其他有害生物一起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发生面积1.87亿hm2(次),在不防治的条件下,平均每年造成粮食损失15%左右,棉花损失20%~25%。在20世纪90年代损失明显加重,平均发生面积达2.48亿hm2(次),较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33%,在积极防治的情况下,每年仍损失粮食150多亿kg,棉花3亿多kg。在此期间,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稻瘟病、稻麦纹枯病、棉黄萎病、玉米病毒病等病害相继暴发流行,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收、失收甚至绝收。

科学防治原则几点认识

键词:治管结合 科学营林

随着林木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生态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何有效地防治林木的雨雪灾害及病虫等灾害,采取有切实可行的减灾措施,文章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二、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4.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三、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 “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调整人工林抚育间伐政策,提高林农抚育间伐积极性。抚育间伐原本是营林性质,而非经营性质,抚育间伐材质量差,收益低,投入大,大多数林农不愿抚育间伐,重造轻管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应调整抚育间伐政策,对抚育间伐材应取消限额管理,取消各种税费,给予政策扶持,以此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林分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继续阅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