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水分对花卉的影响及控制方式是什么?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2-11-23 13:41   点击:262  编辑:admin   手机版

水分对花卉的影响及控制方式是什么?

1.水分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花卉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水是植物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活的花卉鲜重的75%~90%是水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只有溶解于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花卉需要的水分,主要依靠根毛从土壤中吸收,再传到花卉体内各个部位,供花卉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吸收和消耗之间的关系叫做“植物的水分平衡”。一般分为三种情况:水分吸收超过了消耗,花卉体内水分过多,则花卉生长细弱,抗寒力下降,抗逆性减弱,如果长期水分过多,就会造成烂根、落叶,甚至死亡;水分吸收少于消耗,由于缺水、花卉就会出现萎蔫现象,严重缺水时枝叶枯萎死亡;水分吸收等于消耗,这种平衡对花卉生育最为有利。因此在花卉栽培中水分供应是否科学、合理是养花成败的关键。

2.水分对花卉开花的影响

适度的干旱有利于促进花卉的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期前对花卉植株适当控水,少浇或停浇几次水,能抑制或延缓茎叶的生长,提早并促进花芽的形成和发育。

花色与水分的关系较密切,一般水分缺乏时花色变浓,例如蔷薇的白色淡桃色品种,在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变成乳黄色或淡桃色。菊花也有同样的情形,当水分缺乏时,由于色素形成较多,所以色彩变浓。

3.水分控制

喷水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温度、洗去枝叶上面的灰尘、冲掉害虫等,并能避免嫩叶焦枯和花朵早凋,保持植株清新。特别是一些喜阴湿的花卉,如山茶花、杜鹃、兰花、栀子等,经常向叶面上喷水,对其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夏季雨后骤晴或晚间闷热,应注意喷水降温防病。喷水量多少,应根据花卉的需要而定。一般以喷水后不久,水分能蒸发掉为宜。幼苗和娇嫩的花卉需要多喷水,新上盆和尚未生根的插条也需要多喷水。热带兰花类、天南星科及凤梨科花卉更需经常喷水,但喷水不宜过多,以防盆土过湿,引起烂根。喷水时还要注意通风。

土壤及肥料对花卉的影响及控制

土壤是花卉植物生长的基础,花卉栽培用土是养好花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这是因为土壤不仅能起到固定植株,而且是花卉水分、养料、空气的供应场所。因此在栽培花卉时应注意做好对土壤的沃、排水良好、保水力强、透气性好为宜。

肥料是花卉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维持花卉正常生活的营养元素主要有16种。培养土及肥料的选择与使用在前文已经阐述,不再赘述。

水对花卉的生长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你必备的知识快点记住

花坛花卉的花期是怎样调控的?

自然界各种花卉的开花,都是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是复杂的生理过程,既取决于花卉自身的遗传性,又受营养条件、温度高低、日照长短等影响。例如二年生草本花卉,春天播种,当年生长繁茂就是不开花。秋天播种幼苗越冬,经过低温处理阶段,再满足长日照,遇到适宜温度才开花。

花卉生产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节日、展览等),人为地改变自然开花日期,从栽培学角度属于促成或抑制栽培。

1.调节繁殖时期

要让一种草本花卉在指定时期开花,必须熟悉它在当地生长习性,从播种或扦插到开花需多少时间。

万寿菊扦插后6~8周开花,确定需要开花期以后,只要提前6~8周扦插,成活后再满足开花所需其他条件,就能及时开花。

2.利用栽培技术调整

(1)修剪控制。

对一、二年生草本花卉采取摘心、剥芽、摘叶等措施,调节植物生长速度,促使营养物质再分配,控制花期。

通过摘心、摘蕾,促进侧芽萌发,可延迟或延长开花时间。如一串红、千日红、万寿菊等。

剥去侧芽、侧蕾,减轻养分消耗,营养物质集中供给顶芽花芽,开花提早,花朵大并更艳丽。

(2)肥水控制。

花芽分化需要水分供应,水分不足抑制花器官的形成,水分过多植株徒长抑制花芽分化,延迟开花期,所以控制土壤水分可调节开花期。

花芽分化除水分外还需要营养物质,对开花期长,开花量大的花卉,在开花后期增施氮肥,可延缓植株衰老,延长开花期。在花期前追施适量的磷、钾肥,有促进开花和提高开花质量的作用。

3.温度调节

(1)增温处理。

提高温度有加速新陈代谢的作用,能促进养分积累和花芽分化。冬季气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一般不开花,若在花芽已形成的前提条件下,提高温度,可以打破其休眠状态,促进植株加速生长,提前开花。增温处理应逐步提高温度,最后稳定在白天22~26℃,夜晚12~15℃比较适宜。在增温促花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水分管理。

经过春化的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均可通过增温来促进开花。夏、秋季开花的草本花卉,随着温度下降,开花逐渐稀少,若及时移到塑料大棚或温室中,可延长开花期。

(2)降温处理。

提前满足二年生草本花卉的春化过程所需低温,以诱导花芽分化,如报春花、虞美人、紫罗兰等很多二年生草本花卉,在0~6℃的低温条件下,处理30~60天,然后再逐渐增温,可提前开花。

在花蕾形成或刚现蕾时,给予低温冷藏处理,可推迟开花。生长在温带地区的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花卉,春季继续给予2~5℃的低温环境,可延长其休眠期,推迟开花期。原产于夏季凉爽地区的花卉,遇到夏季高温炎热的气候条件,就会影响其继续开花,甚至终止开花,采用降温措施,把气温降到28℃以下,能继续开花。

4.光照调节

(1)长日照处理。

晚秋、冬季和早春,在温室生产的长日照草本花卉,如金鱼草、三色堇等,采用人工补光,使每天的光照时间达到14~16小时,可提前开花。此外,在短日照季节,对短日照花卉进行长日照处理,能延长开花时间。例如,为了使菊花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供应市场,从9月上旬到10月上旬补充光照,12月中旬可开花,补充光照时间延至11月10日,则翌年1月上旬到2月上旬开花。

(2)短日照处理。

在夏季长日照自然的环境下,利用遮光的方法,把光照时间从14~16小时缩短为8~10小时,使一年生的草本花卉,如凤仙花、牵牛花、波斯菊等短日照花卉植物提前开花。

对于中性的草本花卉,如石竹类、万寿菊和矮牵牛等,在光照10~16小时都能开花的情况下,只要注意温度,调节播种期就能控制花期。

5.生长调节剂处理

生长调节剂又叫植物激素,是具有高效生理活性的物质,对花卉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和抑制两种相反的作用,即促进提早开花和抑制延晚开花。具体起哪种作用,取决于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用量)。花卉生产上常用的生长调节剂有乙烯、赤霉素、萘乙酸、吲哚乙酸、秋水仙素等。其中,乙烯的作用是促进花芽分化,而赤霉素、萘乙酸、吲哚乙酸等主要用于刺激芽的生长。近年来国内外花卉生产应用生长调节剂处理,进行花期控制已经普遍。

据实验研究,在草本花卉现蕾后,喷洒100~200毫克/升的萘乙酸或吲哚丁酸,有促进开花的效果,用10~100毫克/升的赤霉素喷洒草本花卉植物顶端的叶面,能促进矮牵牛、雏菊、紫罗兰、金鱼草等草本花卉提早10~30天开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