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知道为什会有蝗虫灾害吗?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3-01-27 04:38   点击:9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二十年前“蝗军”来袭,鸡鸭会师立奇功

我们知道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律,生态系统也有着非常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而且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越简单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弱,因此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上个世纪,有人觉得麻雀危害粮食生产,于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灭四害”的运动。人们采用毒、抓、轰等方法驱赶麻雀,只要一见到麻雀的影子就立马敲锣打鼓,惊得麻雀不停地躲避,只能不停地飞呀飞,甚至有的麻雀体力耗尽,从半空中摔下来成了肉饼。

很长一段时间,麻雀销声匿迹,可是随之而来的并不是产量提升,而是各种农业害虫泛滥。原来麻雀是杂食性动物,既吃粮食也吃害虫,可以说是亦正亦邪,它们既是庄稼的好伙伴,可有时也为祸庄稼,总的说来功过三七开吧,七分功,三分过,也算得上是一种益鸟。

食物链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能量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例如,草->野牛->狮子,野牛吃草,狮子捕食野牛,但野牛是没法捕食狮子的。逐级递减,是因为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在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即一个能量级中只有10%~20%的能量可以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所以食物链越到后端,生物数量越少。

人们在观看《荒野求生》或者《单挑荒野》时,挑战者总是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求得生存时间更久。有人说艾德史塔佛和贝尔格里尔斯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在他们的眼中,万物皆可食(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现实中的食物网也是错综复杂,比如蝗虫,青蛙可以食之,肉食性的鸟可以食之,甚至啮齿动物也可以捕捉它们。

而蝗虫为了生存,则进化出大规模繁殖的能力,从而保证种群的延续。而显然这一次它们繁殖过头了,等待它们的将是出现更多的捕食者。食物链形成了“一物降一物”的现象,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可是人类等不及让生态环境自动调节,眼下保住数千万人的口粮才是当务之急!

大约在20年前,新疆发生特大蝗灾。人们启用50万鸡兵剿灭蝗虫,可是鸡的抗性太差,不堪重负,一场战役下来损失率在10%左右。旋即调10万只浙江鸭进疆围剿蝗虫,鸭的损失率在5%左右。鸡鸭两军会师,于是很快展开大兵团歼灭战,控制住了灾情。

经此一役,人们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用石头为鸟修建“寓所”,保持一支足够数量的“常规军”随时歼灭来犯之敌。

时光荏苒,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如今非洲蝗虫和伊朗蝗虫合流,自西向东浩荡而来。对人类而言这又将是一轮严峻的考验,考验人类的耐心和防治害虫的手段。

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大约有4000亿只蝗虫袭击了印度拉贾斯坦邦,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并有向其它邦蔓延的趋势。有印度学者预测,蝗灾将造成印度粮食减产30%-50%,这极大地引发了印度政府的担忧。印巴都是我们的邻居,他们遭受蝗灾,也必将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蝗军”何时东进,何时越过高山,或者沿南亚次大陆东进,绕道东南亚进犯我国南方?

在疫情严峻的当下,又见蝗虫的传说,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人类需要共同面对挑战,并战胜这些挑战,毕竟历史的车轮还会滚滚向前,我们没有退路,更不能退缩!

二十年前“蝗军”来袭,鸡鸭会师立奇功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至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极喜温暖干燥,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蝗虫的天敌是蛙和鸟两大类,尤其是蛙类,与蝗虫生活在同一类型的生态环境中,是蝗虫最主要的天敌,除此之外蜥蜴、蜘蛛、螳螂等动物也捕杀蝗虫。

黄虫之所以产生灾害,说明土壤里面含的蝗虫卵过多。加上天气因素,虫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孵化,就形成了蝗虫灾害。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 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蝗虫的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这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够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下图)。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下图)。它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 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蝗虫

资料来源:奇摩知识+

蝗虫是草食性的昆虫,从卵孵出来的幼虫,和成虫有相似的体形,经常潜入草丛中,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幼虫的绿色体色,是一种天然的保护色,在绿色的植物中可以隐藏自已,使敌人不易发现,但在白天活动时,还是常遭小鸟的捕捉杀害、因此,没有翅的幼虫,在草丛中甚少活动,并多在不显眼的地方单独生活。幼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常常用后足突然跃起,跳入草丛深处。

出现在草原中的蝗虫成虫

草食性的蝗虫幼虫,身体的保护色是绿色 ; 但到了成虫时期,由於在产卵和交尾时,必须到植物稀疏的地面进行,所以羽化后的体色,通常变为和地面非常近似的褐色。

此外,到秋天的时候,成虫的体色也会跟著变为近似枯草的颜 色。

同样是草食性的昆虫,也会因生活栖所和成长期的不同,而改变体色。

蝗虫类的交尾与产卵

以视觉寻找雌虫的蝗虫

在开阔的草原上活动的蝗虫类,眼睛非常地发达。

如果在草丛上投掷木片,附近的雄性蝗虫,会突然跃至木片上 ; 这是因它将木片误认为雌蝗虫,而想和它交尾之故。由此可知,成虫可以用眼睛,来寻找区别异性。

蝗虫的成虫,常在草丛中出没,并在绿草稀疏、视野广阔的空地上群聚在一起,和伴侣交尾。

负蝗的交尾

负蝗要在广阔的平原上寻找交尾的对象,并不是很容易的。

雄虫也是利用眼睛寻找伴侣的,但为了确实寻找交尾的对象,在较早时期就必须先确认对象的体色、头和触角的形状等。

待确定是同种的雌虫时,雄虫就骑在雌虫的背上,并维持看这种姿势,在交尾期来临前,都一直生活 在一起。

采取这种寻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确实进行同种交尾,防止杂交。

以鸣叫声呼叫雌虫的蝗虫

在隐藏於草堆中的小型蝗虫类中,也有白天以鸣声呼叫雌虫的。此类蝗虫利用后脚摩擦前翅的锉,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除了能表明他的势力范围、呼叫蝗虫外,还有恐吓其他种蝗虫的意思。因种类不同,鸣声也不同。

相同种类的雌虫,在听到雄虫的呼叫时,就会应召前往雄虫的势力范围,然后互相接近交尾。

在土中和植物茎中产卵的蝗虫类

交尾完毕之后,蝗虫的雌虫就把产卵管插入地中产卵 ; 没 有产卵管的蝗虫类,也会把腹部插入 土中,产下被泡沫包裹 著的卵。有些种类也将产卵管插人草茎或树干中,把卵产在 Y面。

直翅类的昆虫,每年只交尾l次,通常在夏秋之间发生 ;然后在 土中,或是植物的茎内产卵,并以卵越冬。但也有一些种类,足以幼虫和成虫来过冬的 。

迁移的蝗虫

蝗虫通常在广阔的草原上,稀稀落落地生活著。但在气候适宜,植物生长茂盛,天敌较少的地方,数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蝗虫的数目和食物的量就会渐渐不能平衡,而慢慢诞生出身体带黑色的蝗虫。黑色的蝗虫逐渐聚集在一起,成群羽化,而变 成具有较长翅膀的蝗虫。

这些蝗虫为了寻求有丰富食物的地方,就会一齐飞出,成群迁移。在中国或非洲等地,常常可以见到大群蝗虫突然飞过,遮蔽天空,使大地为之变色的惊人景观。蝗虫过境,往往造成农作物大规模的损失和灾害。

蝗虫在散居生活时,体色与四周植物一样是绿色的,可以和环境融成一片。待数目增多时,同种类的蝗虫体色就变黑,而产生具长翅的成虫。像这种为了移动,另寻食物和栖所,而产生的变化,称为迁移型。

翅变长的蝗虫

具长翅的黑色蝗虫,是在一狭小的生活环境中,饲育过多的蝗虫,所产生的变形蝗虫。

当单位面积中的蝗虫数变多的时候,彼此之间,就会有打斗的情形发生。此时,同类的气味会刺激蝗虫的脑,使体中的荷尔蒙发生作用,而改变身体的构造。

因此,脱皮后的蝗虫,体色就变成黑色,并羽化成具长翅的迁移型蝗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