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12月份在室内种盆栽矮树苗能活吗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3-01-10 02:34   点击:145  编辑:admin   手机版

12月份在室内种盆栽矮树苗能活吗

12月份在室内种盆栽矮树苗能活。

1、水适量,勿施肥。冬季浇水应做到宁干勿湿,土不见白不浇水。要在中午浇水,一次浇透为好,晚间不宜浇水,否则易受冻害。对针叶类、蜡叶类及叶层厚密、青翠婆娑的景观树,结合喷水冲洗叶面也很有好处。冬季盆景树不宜施肥,在入冬前15天应结合除草松土,杀灭病虫,施一次以磷钾为主的肥,争取冬前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御寒能力。

2、不修剪,灭病虫。冬季气温低,生长活力低,一般不宜修剪。冬季除虫可减少翌年的病虫危害,入冬前要对整棵树喷一次等量式的波尔多液,预防病害。发现树干有洞穴,可用药棉堵塞,或以泥浆拌石灰粉、硫黄粉涂洞,还可用500―800倍液乐果灌施,以起到灭杀过冬虫卵的效果。地下部分(包括盆土)则采用乐果乳油及敌敌畏混合液稀释浇灌杀虫即可。

3、、保光照,防寒冻。不同植株需要不同光照时间,如针叶类的松柏、常绿细叶榕、雀梅、山指甲等光照时间要长,一天照8小时最理想,而六月雪、山橘、栀子、罗汉松、山银花、山甲木、马缨丹等有4―5个小时就行。对不耐寒的米兰、五色梅、九里香等,在气温低于6度以下时,用塑料薄膜遮盖防护,或搬到向阳处。

苗族的民俗习惯

苗族饮食民俗

海南苗族日进3餐米饭,喜吃稠稀饭(俗称“鸡血饭”)。每天早晚两次作饭,上山劳动、狩猎或出远门,常带包饭、粽子、米糕吃用。瓜菜多自种,喜吃河鲜野味。善腌制,常以“鱼糟”下饭。

海南苗族主粮主要为大米或玉米,杂粮为木薯、番薯等。平时烹饪和黎族基本相同。但多人吃饭时用木子蒸饭是黎族没有的。每逢过年杀猪宰牛或猎获山猪、野鹿时,则把多余的肉割成条片,吊挂于靠近炉灶墙壁,让火烘干,备他日吃用。

海南苗族吃的蔬菜种类很少,食法与黎族没有太大的差别。但苗族的木蒸饭和五色饭(后改为三色)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苗族菜式清淡,把捕到的河鱼或山味放进土坛里,加入发过酵的米饭,封存两、三个月后制成鱼肉醯,是苗族最喜爱的菜肴。苗族婚宴必备“芭蕉心”,即把芭蕉心切丝,加各种调料拌炒而成,意即“火烧芭蕉心不死”,“芭蕉永远一条心”,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家中来了客人,多以酒及鸡肉待客。苗族同胞有个习惯是喜难用火烘肉干,逢年过节杀牛宰或猎获山猪、水鹿等,肉吃有余时,常把肉割成一条条一片片,吊挂于炉火上空让火烘干备用。

苗族服饰民俗

苗族男子的服饰近似汉族男子的唐服,蓝(黑)布上衣向右斜开襟,钮扣多用布打结而成,个别有用铜珠钮的。男子有戴一边耳环的习惯,也有带脚圈的(意为保佑平安)。女子头帕黑布尖顶帽,帽后垂下1束红绒线,长及膝。帽底下有1块垫头用的约30公分大,正方形的绣花布,它是主人绣花手艺的标志。戴帽时,绣花头巾垫于头顶,留一角垂于额前。上身穿黑布长袖无领长褂,下身(长褂内)有用腊染蓝底白花图案的大幅布围住臀部,脚缠黑布绑腿,耳戴金属的铃铛声。解放后,苗族传统服饰几乎没有多大改变。所不同的是,平时上山下田劳动,多数穿传统苗服,上市或探亲访友时青年男女则喜欢穿流行服装。如衬衣、花裙、西装等等。

苗族妇女穿蓝黑色及膝长衣。款式为红边、无领、长袖、有扣、右开襟,下端两侧开口子。头戴黑色尖顶绣花巾,腰系红穗带,小腿打绑布,受用网兜有铜钮扣,下穿黑色缠头裤。九十年代苗女仍穿西服,男子穿戴与汉族同。

苗族的传统蜡染所采用的布都为苗族妇女采山上植物染色而成,而其图案也比较古朴、简单。通常是树叶、动物等造形,反应着民族的特色。

建国前,苗族同胞在服饰方面还保留浓厚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妇女,更喜爱本民族的服装。她们上身穿无领、开右襟、长及膝的长衣,仅有一纽扣,腰间系一条绸带,下穿短裙;头顶束发,包扎一块绣着图案花纹的四方形头巾,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布巾,巾顶还套一条长尺许的红带垂在背后;赤足,腿部缚布带;盛装时戴耳环、手镯等妆饰品。男子穿无领右襟短衣,裤子已改用汉装,头发仅留后脑一部分,其余均剃头,并结辫卷于头。用长头巾缠绕。从80年代起,部分青年男女的穿戴与汉族相同,男子中有穿西装、衬衫的,女子中有穿连身裙及各种款式时装的。

男子服装为黑色无领,肥身对襟衣,钮扣为金属制品,下装已改着汉族装。剃头光或以长头巾缠头。

女子上装着无领、开右襟、长及膝部长衣,仅有一钮扣,腰间绑腰带,下装穿短裙;头顶束发,包扎一块四方形的绣有花纹图案的头巾,再披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巾。巾顶还套一条长尺许的红带垂在背后;赤足,腿部裹绷带。亦喜着长衣,下穿西裤,束腰。佩带耳环.手镯等饰物。

苗族居住民俗

解放前,苗族人民深居高山,过着“一年一砍(山),两年一搬(家)”的游居生活,住宅大多是泥墙草顶的房屋,潮湿阴暗。

苗族山区通常是一座山头一个村落,村落不但是地域上的自然群体,同时又是苗族社会、经济中的最重要的社区组织。村落的组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由多种姓氏组成,一种由单一姓氏构成。村与村之间没有自然的组织纽带,但保持着经常性的往来与友好互助。

海南苗族村寨实行“山甲”制度。通常由群众推选年纪较大,群众信赖,德高望重,有些文化和社会经验的人充任山甲。山甲是村中重大事务的组织者、发起者和监督者,山甲在苗族内部负责处理一切大小事情。每年2月砍山之前,由山甲击鼓召集村中老人开会,商议村众共同遵守的条约。重大的纠纷案件,也由山甲作出裁判。山甲对内维持、处理公共事务;对外代表全村处理对外纠纷争执事宜。“山甲”原是苗族的社会首领,但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苗族统治,委派一些山甲为头家、团董、哨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又任为乡保甲长等职。这样山甲就变为地方政权人物,具有双重身份。有些山甲还和统治阶级及汉人互相勾结,凭借权势霸占山林、土地,无故处罚苗人,成为苗族的统治者和剥削者。

海南苗族喜欢与其他民族相邻而居,住宅也是茅草屋。建筑形式与汉族住屋略相似,都是金字形屋。70~80年代部分苗胞已盖了瓦房。信奉基督教的苗族村落,村外还建有基督教堂,是信徒做礼拜、祈祷和举行婚礼的地方。

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人们认为吃粘米饭不顶饿,味淡,不及糯米饭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着吃极为方便。凡逢走亲访友的礼品,各种节日(姊妹节)的主食,多为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有甑蒸绚白的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枕头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酿酒、长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制盒盛糯米饭储之随身带去食用。在新媳妇初见翁姑,女婿拜见岳丈时,糯米制作的上述礼品是必备的礼物。因此,糯米的用量比例是很大的。县境苗族人民煮粘米时普遍采用木甑蒸和鼎罐煮闷熟。多是按米放水,不滤米汤,群众称为“按汤饭”,苗语称“告翁贺”,食之既不淡味,又有营养。糯米是先用冷水泡发胀后,过滤放于木甑上蒸熟,再盛放于木盆内而食。粘稻或糯稻,多是舂一次吃一天,常年如此。认为现舂现煮,吃了养人,放久了的米是陈米,吃了不养人。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碓、水碾两种,是很早就使用的工具,每户必备。水碾(有称水磨的)碾米才是三几百年历史,据传是外族传入的。近水的寨每寨有架或数架水碾,也只有在农忙季节才使用,干旱主要还是依靠石碓舂米。加工方法,把焙笼烘干或日晒干的稻谷放入石臼内,用脚踏碓杆后端,使舂杆起落,利用落下的力来舂米,舂好即筛去糠而得净米。 酸 菜 苗族人民喜食酸辣味汤菜,家家户户都有酸菜、酸汤和酸辣子。苗族的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将收割下来的青菜、白菜、韭菜、萝卜等洗净晒干,切细,调糯米粉、糯米饭或米汤、辣面、盐水等与菜拌匀腌于坛内即成。生食可作劳作午餐的下饭菜,冰雪封冻时节可开汤就食。平时煮新鲜蔬菜或瓜豆,掺与酸菜或酸汤,食后既可健胃生津,又可清火祛热。暑天将酸菜开成清汤或将生酸菜泡以凉井水,是十分可口的解渴饮料。 酸汤鱼 苗家的酸汤鱼,是在苗族地区各民族人士颇为喜爱的一种美味佳肴,它虽没有经过厨师精细地烹调,也没有费一滴油或更多的配料,但却以鲜、嫩、香、美为特色而名享天下。苗家的酸汤,有糟辣酸,著茹酸和米汤酸多种,煮鱼前,将适量的酸汤放入锅中或铁顶罐中煮开后,便把一条条活鲜鲜的鲤鱼,取出苦胆肠杂后,随即放入滚开的酸汤里,鱼还在活蹦跳,待快熟对,放入适量的盐、姜、蒜和一小点鱼香菜。吃时须蘸着放有盐、辣椒、花椒、木姜花、香蓼、葱蒜等拌好的辣椒水或把这些佐料同鱼搅拌。 炒香虫 苗族因居住在丛山峻岭,溪坎堰旁。这些地方都自然栖息着各种虫类。他们选取其中的少部份作为食品。如昆虫类的大马蜂、花脚蜂、七里蜂、小米蜂的幼虫。每当他们发现这类蜂群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方式追踪找到窝巢,凭经验测出幼虫丰满时,就掏其窝、取其虫。或鲜炒,或煲汤,或焙干香炒,其味特别鲜美。再就是天牛和蜻蜓的幼虫。天牛的幼虫是蛀虫、有松蛀、青杠蛀、丝栗蛀和葛藤蛀等。吃法与上述相仿。 冻 鱼 苗家入冬的时令菜肴,是在隆冬季节,从田、塘或河沟里捕来鲜鲤、鲫、青鱼或别的杂鱼洗净去杂,放入清水锅里烧煮。待七、八成熟后,陆续掺入白豆腐、山药根、冻菌、生姜、夜寒苏根(或花)继续清蛇至汤白稠浓,再放入食盐、花椒搅匀,稍煮少许,即连锅一起,置于阴冷的凉台上。过了一夜后,即冻成一整块,用铲或刀划成小块,搬上餐桌,其味鲜美可口,如再洒上一点糊辣面,其味就更加别致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 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跳竹竿舞也是苗族的一大特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