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水稻的品种有哪些?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3-01-15 22:08   点击:17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水稻的品种有哪些?

水稻的品种有:徽两优丝苗、深两优534、荃优822、连粳11号、龙粳39、晶两优1377、湘早籼45号、中嘉早17、南粳9108、Y两优957。

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长势不同,所以产量有区别。除此之外,高产的水稻品种还有Y两优957、荃两优087、黄华占、绥粳14等。

国标一级的水稻品种

1、泗稻12号:泗稻12号是一种熟期适中、产量比较高、大米品质比较好的水稻品种。

2、武运粳19号:武运粳19号是属于早熟晚粳稻品种的水稻。

3、通粳981:通粳981是一种早熟晚粳稻的水稻品种。

4、常农粳5号:常农粳5号分蘖能力比较强、水稻整齐度较高、具有较强抗倒伏的能力。

5、中早39:中早39是一种中熟的水稻品种,生长周期109.7天。水稻植株的高度是比较适中的,而且谷粒比较圆,水稻中直链淀粉的含量较高,比较适合用于加工用粮。

常规水稻品种有:中早39、金早09、金早47等。

具体详细的介绍请看下面。

1、中早39。

作物名称:早稻。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早籼,全生育期109.7天。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叶片挺,着粒较密。谷粒短圆,颖尖无芒。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谷粒较圆,直链淀粉含量较高,适合作加工用粮。

栽培技术要点:做好种子消毒,预防恶苗病。

2、金早09。

作物名称:早籼稻。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偏迟早籼,全生育期110.6天。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偏弱,亩有效穗16.4万,成穗率71.3%,株高92厘米,结实率84.4%,千粒重25.5克。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技术要点:播前做好种子浸种消毒;因分蘖力中等偏弱,要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基本苗。

3、金早47。

作物名称:早稻。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早籼,全生育期114.4天。株高适中,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抗稻瘟病,中抗细条病,感白叶枯病、褐稻虱和白背稻虱。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谷粒较圆,出米率高,适宜加工红曲、粉干、味精等制品以及储备和饲料用粮。

栽培技术要点:

1、3月底4月初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4公斤左右,秧龄25~30天。

2、亩插2万丛以上,每丛6~7本,每亩落田苗12~15万。

3、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促早发。

4、后期灌水宜干湿交替,促使穗基部籽粒灌浆饱满。

5、幼苗期较易感染恶苗病,种子须浸种消毒。

6、注意白叶枯病、褐稻虱等病虫害的防治。

二、水稻是一种什么的农作物

生产大米的农作物,有一年种一季的,也有种两季

生产大米的农作物,有一年种一季的,也有种两季

三、水稻有什么营养价值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属禾本科稻属Oryza L.,一年生草本植物。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的首位。在全世界水稻产中,我国单产和总产都处于先进行列。中国稻作面积约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1/4,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3,而产量则约为世界上稻谷总产量的37%,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稻米含有淀粉76%-79%,蛋白质8%-10%(高含量品种达标12%-15%),脂肪0.2%-0.4%。稻米蛋白质中有营养价值高的赖氨酸等多种营养成份。在谷类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较高,最适于人体的需要。因而稻米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

全世界稻谷收获面积约1.45亿公顷,各大洲都有稻的栽培,以亚洲为最多占总面积的90%以上。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据1984年统计,中国水稻种植面积3317.8万公顷,印度4280万公顷,孟加拉国1050万公顷,印度尼西亚970万公顷,泰国970万公顷。以上亚洲5大产稻国,占世界稻谷收获面积的70%以上。此外,美洲约占4%,非洲约占3%,欧洲与大洋洲各占1%以下。中国稻区辽阔,南自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北部,东至台湾省,西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低如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西南云贵高原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都有栽培。但主要稻区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并以栽培籼稻为主,而在此线以北则以粳稻为主。在此线以南,太湖流域多种粳稻,云贵高原海拔较高之处亦种粳稻。台湾省籼、粳稻约各占一半。糯稻各地都有,有粳糯(又名大糯)与籼糯(又名小糯)之别,而以粳糯为主。

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主要是在建国以后的几十年。1949年全国水稻总产只有486.45亿公斤单产仅为126公斤。建国后,稻作栽培技术日益提高,水稻产 量得到了迅速发展,1978年全国总产为1369.5亿公斤,单产为265公斤;1991年总产量又上升到1838.13亿公斤,单产上升到387.2公斤,在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的投入显示了巨大的威力.60年代的高杆改矮杆,实现了第一次飞跃;70年代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单产又上了50公斤,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在上运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返回栏目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