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种植 辣椒种植 生菜种植 菠菜种植 蒜苗种植 黄瓜种植 生姜种植 韭菜种植 丝瓜种植 西红柿种植 莴笋种植 花生种植 豆芽种植 茄子种植 萝卜种植 大蒜种植 番茄种植 土豆种植 黄瓜种植 蔬菜作物 南瓜种植 白菜种植 山药种植 冬瓜种植 豆角种植 生姜种植土豆种植 白菜种植 南瓜种植 芹菜种植 辣椒种植 芹菜种植 洋葱种植 香菜种植 大葱种植 黄花菜种植 丝瓜种植 榨菜种植 甘蓝种植 茴香种植 苦瓜种植 茶叶种植 菠菜种植 芥菜种植 香菜种植 豇豆种植 蔬菜种植方法 葱种植 苋菜种植 韭菜种植 青菜种植 韭黄种植 生菜种植 紫苏种植 香椿种植 莲藕种植 荷兰豆种植 芦笋种植 莲藕种植 粮食种植方法 西兰花种植 洋葱种植 木耳种植 扁豆种植 青花菜种植 花椰菜种植 青椒种植 竹笋种植 西兰花种植 雪菜种植 香菇种植 油麦菜种植 甘蓝种植 空心菜种植 木耳菜种植 茼蒿种植 毛豆种植 西葫芦种植 蕨菜种植 空心菜种植 蛇瓜种植 芥菜种植 蒜种植 西葫芦种植 苦瓜种植 胡萝卜种植 莴苣种植 马铃薯种植 黄秋葵种植 芋头种植 扁豆种植 荸荠种植 茭白种植 蒜苗种植 瓜蒌种植 花椰菜种植 金针菇种植 卷心菜种植 竹笋种植 番茄种植 娃娃菜种植 小白菜种植 蒜苔种植 杏鲍菇种植 菜心种植 甜菜种植 紫甘蓝种植 紫苏种植 大葱种植 油菜花种植 黄花菜 苋菜种植 油麦菜种植 菜花种植 蕨菜种植 木耳菜种植 雪菜种植 韭黄种植 西蓝花种植
返回首页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什么?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3-04-09 00:33   点击:72  编辑:admin   手机版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什么?

李时珍对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有药物,有医方!

关于本草纲目

首先我得先声明:我并非“前辈”,只是我是干这一行的,所以对本草的学习自己还是有些话想说: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讲求坚持和踏实,最忌半途而废和好高骛远。为什么说到修炼都说“潜心修炼”?说到学习都是“静心学习”?因为怀才就像怀孕,时间就了才能有成效,才“看”得出来。

因为中医学是一个高度完善的系统,所以里面的各科之间的联系是相当深刻和紧密的。所以,最好的学习本草的方法就是“连读”——先学习、接受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一般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之后,再学习本草,这样学习起来就容易理解、记忆得很多,不至于在学习的时候对书籍中关于药性的分析和探讨一无所知、一知半解、似是而非。而在学习本草的同时最好能兼顾方剂学及中医论治经典(伤寒、金匮)的学习,因为这么做,您将对本草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完全,记忆的东西也更多更牢。这是一种纵横交错的学习方法,虽然有点慢,但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学习的质量:这能使你对本草的认识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并能学以致用,不致读死书、生搬硬套。

学习应该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如果自己文化水平不太高,那么先学习一些简单的中药知识,再求深造,未尝不是一个办法,如果自己的水平较高的话,那就先应该弄清楚中医关于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辨证、治则等方面的知识,再求学习本草、汤头,这样对本草、汤头才能运用自如,不致死于句下。

但是,假是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开始时就从本草、汤头入手,也还要知道一些关于中医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等方面的知识;因为本草上讲的‘性味’,是根据中医辨证纲领来划分的,性味‘苦寒’就是说它能适应‘热证’、‘实证’;性味‘甘温’,就是说它能适应‘虚证’、‘寒证’,因此读本草不能不牵涉到一些辨证问题;本草书上写着某药入某经、某脏、气分、血分,这就牵涉到中医的解剖生理知识,对这方面毫无所知,就想理解它的实际意义,是不可能的事;又比如说汤头里面说某方发表,但发表的方剂很多,什么情况下该用麻黄汤,什么情况下该用九味羌活汤,什么情况下该用参苏饮,不能不牵涉到中医的辨证和治则问题。总之,学习本草和汤头,不能孤立起来,需要了解一些有关的东酉才能学得进去。单从本草本身的学习来看,有那些问题值得注意呢?我以为下面几点值得参考:

药物的性味:中医重视药物的性味,就同现代医药学家重视药物的有效成分一样。古代医学家这样看法和他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情况相联系的。我们知道在以往小农经济的生产条件下,自然科学不可能为医药学家提供关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正确资料,当时的医药学家不得不从药物的气味与疗效的关系中,逐渐总结出一套以药物性味为主的药理学,以掌握其对治疗作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了这一套药理学,就可据以推测许多未经累积大量经验的药物的效用,因此它大大扩大了药物学的领城。

中药的性味说法,虽然还有它一定局限性,但在中药的科学研究还处在青黄不接的今天,依然有它的重要价值;有些本草书片面求新,只有化学成分的记载,而不屑记载它原有一套关于性味的知识,这就给青年朋友学习中药以一些不健康的影响;也有些青年朋友不知道中药和中医的密切关系,‘西医为体、中药为用’,把现代医学生硬的和中药结合在一起,便以为‘前进’,这是不正确的。药物的性味,古人还划分了很多很多的等级,如以‘辛’为突出的药物,古人分辨‘辛窜、辛烈、辛热、辛燥、辛温、辛散、辛开、辛通、辛润、辛凉’等等许多不同情况;如以‘寒’性为突出的药物,则辨出‘大寒、寒、微寒’等等不同的等级,这些地方,正显示着药物的特殊治疗作用,为我们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提供了大量资料,所以我们对于中药性味,最宜仔细体会比较,不要得其一般而遗具体。

药物的入经入脏:中药书中对某药入某经、某一脏腑的记载颇多,如张洁古‘脏腑药式’一书,就完全按脏腑为纲领,把关于这一脏一腑的药物列举出来,其他如‘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书,也都有专章讨论,可见古代医学家对这方面的知识相当丰富。现在有一些人学习本草误以这些知识‘不科学’,以为药物被吸收以后当输及全身,怎么能专入某一经,某一脏腑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药物被吸收以后虽然输及全身,但它对某一经某一脏腑,是可以有它自己的特殊选择性的,而且中医所称的经络、脏腑,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参考第三封信),和今天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中药书上所说的某药入某经某脏,就其本质意义来说,似乎在于说明某药对那些疾病较有效,因此我们丢开这些知识来学习中药,显然不是聪明的办法。

药物的主治:本草上对于某一药物主治何病、何症,往住占用了很大篇幅,初学本草的朋友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特别感到有趣,甚至下死工夫去记熟它,这是好的一面;但是中药的适用,往往不限于它的‘主治’,甚至和它的‘主治’有时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反而奏了效,因此有人说中药的应用漫无标准,批评它为‘圆珠在手,活动随人’,抹煞了药物的个性,学习中药的朋友也渐渐对这些主治感到不信任了,觉得无所适从。

中药的应用是不是漫无标准呢?肯定说‘有标准’,而不是‘漫无标准’,它的标准在那里呢?主要是根据‘性味’,有时结合‘入经’,而不是死板的根据‘主治’。中医对同一疾病可以应用不同的药物,同一药物又可应用于不同的疾病,它的窍门在那里呢?就在于‘辨证准确,性味相投’,而不在于‘主治’,凡有临床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一条,并非什么奇怪的事。这样说来,中药书上有关主治的条文,是不是可以统统不要学了呢?不能这样极端,我们认为可以学,并且应该学,但要结合它的性味、入经。在以性味为主的原则下学习主治,不但不会妨妨碍什么,相反地只会更加加强疗效。比如说麻黄主治喘症,而麻黄的性味是辛温的,如果有寒邪袭表引起作喘,应用麻黄就会十分有益,反之肺有伏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喘症,虽然麻黄主治喘症,也只好丢开一边了。至于学习汤头,这里也提供几点意见: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当然是汤头的组织问题,即所谓‘君臣佐使’。一个方子什么是‘君’,什么是‘臣’,是决定于病因、病理及辨证的。‘内经’里面提出的原则:‘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其中‘风’、‘热’指的是病因,也可以说是‘证’,而‘辛凉’、‘咸寒’,则是‘君’,是解决‘风’、‘热’的主力军,其余则是佐使。不过关于‘使’药问题,发展到宋元以后,出现了一种机械的‘引经报使’学说,肺病一定要用入肺经的药为使,脾病一定要用入脾经的药为使,未免使方剂学误入歧途。

其次,我们要注意方剂的‘立法’。我这里所说的‘立法’,是指根据药性味而综合起来的‘法’,以‘温病条辨’为例:银翘散是辛凉法;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是‘辛凉合甘寒法’; 栀子鼓汤是‘酸苦法’;消暑益气汤是‘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新加香薷饮是‘辛温复辛凉法’;生脉散是‘酸甘化阴法’。这些‘法’体现了方剂的性味特点,我们掌握这些特点,便能像掌握某一药物一样,灵活罗用于许多病症,而不必限于的它‘主治’。如果不懂这些‘法’,虽然记诵了千百条汤头,到临床上还是穷于应付的。

再次,关于药物的配伍,也是我们学习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中医看来,药物的‘个性’在不同的配伍条件下可被改变,如当归配黄耆则补血,配芍药则和血,配大黄则破血;麻黄配桂枝则发汗,配石膏则行水,配射干则定喘;又如五味子配细辛,一收一敛,敛肺镇咳而不碍邪;柴胡配青皮,一升一降,疏肝郁而不嫌克伐等等。这些都是从丰富的临床经验中所提炼出来的东西,值得很好体味。

此较通俗的本草书和汤头书,一般推荐汪昂的‘本草备要’和‘汤头歌诀’。但‘汤头歌诀’缺少关于温病方面的汤头,近人严苍山曾加以增订(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较汪昂的更为完备实用。这本书在各大书店都可以找到,实在不行,就寻求网络的帮助,在网上书店买,应该会很容易就会买到的。

最后,欢迎您的下次提问,谢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