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螺蛳是什么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3-01-18 06:06   点击:6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螺蛳是什么

螺蛳,是方形环棱螺的俗称,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他同属动物的全体。又有湖螺、石螺、豆田螺、金螺、蜗螺牛等的别称。在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高约3厘米,壳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大;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

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平滑,上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纹。

体柔软,头部圆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口吻;口基部有触角1对,每1触角基部的外侧,各有隆起的眼1个。

生活习性。

螺蛳常栖息于冬暖夏凉、底土柔软、饵料丰富的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河溪中。

它的最适生长水温在20~25℃左右,水温达15℃以下和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

10℃以下时即入土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回复至15℃以上时其复又出穴摄食。

二、螺蛳怎么读 螺蛳读音介绍

1、读音:[luó sī]。

2、螺蛳,是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田螺科、螺蛳属的通称。中国特有属,分布于云南、江苏的湖泊中。壳大型,高70毫米以上。外形呈圆锥形或塔圆锥形;壳面有棘状或乳头状突起,或仅有光滑螺棱。厣为角质薄片。雌雄异体,卵胎生,全年皆可繁殖。螺蛳以宽大的足部匍匐于湖底。肉味鲜美,螺黄(雄性生殖腺)更是人们喜食的佳品。在云南、贵州、广西的新生代地层中曾发现螺蛳属的化石种类。

三、螺蛳是凉性还是热性 螺蛳是凉性还是热性

螺蛳是螺蛳属动物的通称,属于凉性食物。

凉性食物是指在药理上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药性功能的食物,常用于热性病症。凉性食物与寒性食物在性质上基本一致,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所以也称为“微寒食物”。常见的的凉性食物有:荞麦、玉米、冬瓜、白萝卜、香菇等。

螺蛳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螺黄更是人们喜食的佳品。螺蛳烹饪方法多种多样,烹饪螺蛳前需要将螺蛳洗净并用剪刀把顶尖部剪去一点,再洗净,沥干水分。

四、螺蛳历史

螺蛳历史就是指螺蛳的发源发展。在云南、贵州、广西的新生代地层中曾发现螺蛳属的化石种类。

螺蛳,是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田螺科、螺蛳属的通称。中国特有属,分布于云南、江苏的湖泊中。壳大型,高70毫米以上。外形呈圆锥形或塔圆锥形;壳面有棘状或乳头状突起,或仅有光滑螺棱。厣为角质薄片。雌雄异体,卵胎生,全年皆可繁殖。

螺蛳以宽大的足部匍匐于湖底。肉味鲜美,螺黄(雄性生殖腺)更是人们喜食的佳品。在云南、贵州、广西的新生代地层中曾发现螺蛳属的化石种类。

成年螺蛳长约7cm左右,重量约55g。它们的肉和雄螺生殖腺(俗称“螺黄”)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由于该湖严重污染和过度捕捞而濒于灭绝。从这一点看,螺蛳的繁殖能力要比田螺差得多。不过,根据统计,螺蛳雌体的数目较多。如果雄体有100个,雌体大约就有160个,这样生育出来的幼体的数目自然就多了。

螺蛳历史就是指螺蛳的发源发展。在云南、贵州、广西的新生代地层中曾发现螺蛳属的化石种类。

螺蛳,是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田螺科、螺蛳属的通称。中国特有属,分布于云南、江苏的湖泊中。壳大型,高70毫米以上。外形呈圆锥形或塔圆锥形;壳面有棘状或乳头状突起,或仅有光滑螺棱。厣为角质薄片。雌雄异体,卵胎生,全年皆可繁殖。

螺蛳以宽大的足部匍匐于湖底。肉味鲜美,螺黄(雄性生殖腺)更是人们喜食的佳品。在云南、贵州、广西的新生代地层中曾发现螺蛳属的化石种类。

成年螺蛳长约7cm左右,重量约55g。它们的肉和雄螺生殖腺(俗称“螺黄”)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由于该湖严重污染和过度捕捞而濒于灭绝。从这一点看,螺蛳的繁殖能力要比田螺差得多。不过,根据统计,螺蛳雌体的数目较多。如果雄体有100个,雌体大约就有160个,这样生育出来的幼体的数目自然就多了。

五、螺蛳和田螺的区别

1、产地不同:

螺蛳只有我国才有,而田螺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

2、贝壳不同:

螺蛳的贝壳表面不如田螺光滑,上面长有许多螺旋形的肋纹,田螺的贝壳上面是没有肋纹的。

3、个头不同:

田螺可以长得很大,螺蛳一般是长不大的。

4、习性不同:

螺蛳是在水底匍匐生活的,必须要用特制的拖网才能捕到它,而田螺喜欢生活在岸边或水田里。

5、产子数量:

螺蛳每胎只能生3~7个小螺蛳,田螺每胎能生好几十个。

6、繁殖季节:

螺蛳一年四季都在不停的繁殖着,田螺则是在每年的3月~4月才开始繁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返回栏目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