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介绍关于农业市场动态,农业企业新闻,农业种植行业有关资讯
手机访问 http://m.muyeseed.com

中华鲟有养殖的吗?

一、中华鲟有养殖的吗?

当然是有养殖的,中华鲟性情温和,适应性强,食性广,生长快,人工增养殖前景良好

1997年,为拯救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经有关部门批准,福建、广东等地先后办起了一批中华鲟饲养场。目前,仅广东的繁殖量已达25万多尾,迅速扭转了前几年中华鲟濒临灭绝的局面。1999年以来,在实施野生动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中,福建省和广东省各投放了上万尾中华鲟和万余尾中华鲟苗。

现在有的饭店里声称的“中华鲟”,其实大多不是真正的中华鲟,而是一些外形和中华鲟相似的史氏鲟和达氏鲟,很多是从俄罗斯等地引进的养殖品种,是一种商品鱼类,毫无珍稀可言,或许是店家不能辨别鲟的种类,或许是他们故意偷换概念,把普通的鱼当成珍稀鱼卖,迎合部分食客的猎奇心理。

二、中华鲟主要生长在什么地方?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鱼种,生活在河口海域,繁殖时期溯长江而上,至四川的合江和屏山一带产卵。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又有“长江鱼王”之名。中华鲟是经济价值极高的鱼类,肉味鲜美,鱼卵更是享誉中外的珍品――鲟鱼子。但说到“珍贵”,则因为它们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中华鲟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介于软骨与硬骨鱼之间。它的骨骼为软骨,尾部是歪型尾,全身披有坚硬的骨质磷,属于软骨硬鳞鱼类,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

中华鲟要经过十年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然后它们千里迢迢返回长江产卵。中华鲟每隔2―3年产卵一次,但一次能产100万粒卵。尽管如此,能够孵育出的小中华鲟数量却很低。它们沿河而下,回到海中成长发育,直至成年,才再回老家。

近来长江上兴建了拦江工程,阻塞了中华鲟及其他珍贵鱼类“回家”的道路。为保护鱼中珍品,保护这一活化石,有关方面正在采取解救措施。

野生的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河入海口附近。如果涉及到繁殖洄游的时期分布可能会有差异,野生的数量逐渐减少,目前所在所有的存量最多的还在人工保护区里面。

三、中华鲟在家里怎么养?养得活吗?

养得活。

1、养殖密度

不同的鲟鱼养殖模式或同一养殖模式下不同规格的鲟鱼,养殖密度有所差别。养殖密度对鲟鱼的生长影响较大, 密度过高对鲟鱼的生长具有消极作用,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及摄食率显著降低。

2、投饲策略

投饲策略主要包括投饲率和投饲频率。不同规格的鲟鱼,在不同养殖模式及环境下,投饲策略有差异,不同的水温条件下,投饲策略也有所变化,确定适宜的投饲策略有助于提高鲟鱼的养殖产量及饲料利用率,减少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3、疾病防控

鲟鱼病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病原体、水环境和鲟鱼机体抵抗力等因素, 若水环境发生变化时,或机体因其他原因不能适应环境条件时,都会引起病害的发生。

鲟鱼人工养殖的病害风险防控应重点从机体抵抗力和环境等方面人手,以预防为主,建立免疫防控、 药物防控和生态防控的综合防控规程,加强饲养管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扩展资料:

鲟鱼病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病原体、水环境和鲟鱼机体抵抗力等因素, 若水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温度突变、水质恶化、有毒物质、致病生物侵袭等),或机体因其他 原因(如机械损伤、饥饿等)不能适应环境条件时,都会引起病害的发生。

鲟鱼设施化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可以分为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及寄生虫等,以细菌性疾病为主。鲟鱼人 工养殖的病害风险防控应重点从机体抵抗力和环境等方面人手,以预防为主,建立免疫防控、 药物防控和生态防控的综合防控规程,加强饲养管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鲟鱼

养的活,中华鲟,又称 鳇鱼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1)水温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 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3)pH 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 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5)光照强度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6)底质 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对于仔、幼鲟,氨氮最好不超过0.2毫克/L。 (9)水流 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面积为3~10米2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10)流速 中华鲟产卵时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围内,且流态都十分的复杂,一般都是在河道转弯处且有深潭的地方进行产卵,流场都有漩涡,且有着较大的卵石块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的一种。中华鲟为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纬度最低,体型最大,生长最快,为我国特有种,因具有许多原始性状成了介于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的中间类型,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华鲟为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栖息于近海水域,性成熟后洄游至江河上游产卵繁殖。幼鱼随江河而下,次年5-6月间抵达河口进行生理调节、索饵育肥,8-9月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后进行溯河生殖洄游。生长迅速,但性成熟较晚。产卵期为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产粘着性沉性卵,成熟卵椭圆形,绿褐色。

中华鲟不可以在家中养,也不能在家养活。

找一个大点的水族箱,用循环泵使水流动,是可以养活的。养大以后或者放生,或者换一个更大的水族箱。

可以养的活,但是要注意它是冷水鱼类,保持15度以下的水温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