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蜂养殖强群怎么养(中蜂怎么养强群)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2-10-06 01:09   点击:158  编辑:施士   手机版

1. 中蜂怎么养强群

这种方法好的。养蜂人为了使弱群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经常会采用强弱位置互换的方法。因为互换位置以后,大量的强群釆集蜂在返回去的时候,会补充到弱群中,通过这种方法,弱群由于突然增加了大量的采集蜂,弱群得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群势。而强群里面虽然说流失了一部分采集蜂,但由于它基础好,短期内也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群势。


2. 中蜂强群养殖技术

强群介王和弱群介王的操作方法一样。即将王笼的孔径调小,把蜂王装入笼内,然后在笼上涂抹一层蜂蜜,再把王笼挂在蜂群的中间位置。

次日开箱检查,如果没有围王现象,说明介王成功,可以把蜂王放出来。要是还有围王现象,则需要再关一段时间才能放王。


3. 中蜂如何养强群

中蜂自然快速育王之前一定要选好种群,原因是优质种群往往有较高的概率培育出优质蜂王,因此种群的基本要求是群势强大且具备多个优良遗传特性,例如繁殖速度快有助于蜂群快速发展成强群,分蜂性弱能使蜂群长时间维持强大的群势,而生产效率高则能提高蜂群对蜜源的利用率。

中蜂自然快速育王法是在一个蜂箱中完成的,因此种群选好后要用带小孔(蜂王和工蜂都无法通过)将蜂群分隔成两个区域,其中有蜂王的一侧只需要保证有1~2脾蜂和足够的蜜脾即可,然后将蜂群的其他工蜂和子脾都要调整到无蜂王一侧,另外两侧蜂都要有能进入对应区域的独立巢门。


4. 中蜂怎么养强群不易分蜂

一、季节和适宜的气候

自然分蜂一般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时节,其他季节虽然也会分蜂,但这段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因为这时气候从冷变暖,蜜粉源丰富,蜜蜂经过一个漫长的越冬期之后,开始进入一个快速的增殖阶段,随着新生蜜蜂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分蜂,此时,外界已经进入夏季,天气温暖,蜜粉也比较丰富,适宜蜜蜂生活,新分出的蜂群也容易生存。

二、蜂巢拥挤 

随着蜂王的产卵繁殖,新蜂不断出房,巢内蜂数急剧增多,再加上外界蜜粉较好,蜜蜂大量贮存在巢房内,如果不及时扩巢,就会造成巢内蜜蜂十分拥挤、通风不良,蜜粉充塞巢脾,导致蜂王产卵受限,这种情况下蜂群产生分蜂情绪,继而出现分蜂。

三、蜂群积累到一定程度

促成分蜂的决定性因素是蜂群内蜜蜂的数量,强大的群势才是分蜂的前提。分蜂群一般都是强群,这样的蜂群分出的群势也相对较大,很容易发展成强群。但也有的蜂种分蜂性较强,只有三四脾就开始分蜂,这样的蜂群无法发展成强有力的采蜜群。虽然分出的蜂群较多,但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应更新蜂种或淘汰。

四、影响自然分蜂的因素

1.蜂种 不同的蜂种分蜂性不同,同种蜜蜂的不同亚种分蜂性也有所差异。如中、西蜂相比较,中蜂分蜂性强,中蜂中北方中蜂的分蜂性相对较弱,而南方的蜂种相对较强。

2.蜂群 内部因素如果蜂群内蜂王老劣,它分泌的蜂王物质就相对较少,也容易使蜂群产生分蜂情绪。如果蜂群内工蜂的哺育力和劳动力相对过剩、巢内蜜蜂自由活动空间减小都容易引发自然分蜂。

3.蜜粉源如果外界没有蜜源或是流蜜情况较好,蜜蜂处于饥饿或是积极的采集状态,一般不会出现分蜂现象。而外界流蜜不多,但能满足蜂群育虫需要,或者虽然没有明显流蜜,但粉源含糖量较高,蜂群的哺育负担不重,只要气候适宜,也容易发生自然分蜂。

根据你所描述的情况,和你们当地的气候情况,蜂群不爱分蜂的原因应该是这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群势不够强,由于去年是“暖冬”,而且今年的早春温度较高,蜂群繁殖比常年提前20多天,但蜂群开始繁殖后,又出现倒春寒,温度波动较大,蜂群繁殖较慢,短时间还有下降的趋势,因此直到现在只有4~5脾蜂,群势总体偏弱;二是天气干旱,外界缺少蜜粉源,去年几乎没有有效的雨雪,造成今天春季严重干旱,外界蜜粉缺乏,有的直到夏初还需要饲喂,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分蜂;三是外界天气不稳定,春季后期包括夏初这一段时间,外界风大,温度变动比较大,不利于蜂群繁殖,对分蜂也有一定影响。

分蜂虽然可以增加蜂群数量,但是对蜜蜂采集有一定影响,如果蜂群很弱就开始分蜂,主要原因还由于蜂种的因素造成的,爱分蜂的蜂群往往很难养成大群,这样的蜂群采集能力比较差,对养蜂生产不利。如果你想要促使蜂群分蜂,你可以采取紧缩蜂巢,保持蜂多于脾的状态,加强奖励饲喂,当蜂群内的幼蜂和封盖子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巢内温度也就大大提高,同时,不断饲喂也会积累大量饲料,使巢内空间紧张,以促使蜜蜂分蜂。


5. 中蜂怎么养强群王

第一:直接更换。这种方法利用的是让蜂王的气味与被换王蜂群的气味相同,方法是将原来的蜂王先关起来放到其它蜂箱寄养,让蜂群失王一天时间,然后在被换王蜂群的巢脾上抠开一个蜜区,然后将我们准备好的蜂王在蜜区蘸一下蜂蜜,然后将蜂王放进蜂群中,观看工蜂是不是围王,如果工蜂没有围王,而且饲喂蜂王,说明该蜂群已经接受了这只蜂王,我们的换王算是完成。

第二:位置更换法。这种方法是在被换王蜂群中找到老蜂王,然后准备好新的蜂王,快速的抓住老蜂王将老蜂王拿走,然后将我们准备好的新蜂王放在老蜂王被抓走的位置,注意观察是不是出现围王现象,出现了要立刻解救,如果没有,说明我们的换王成功了。

第三:巢门更换法。首先将被换蜂王拿走放到其它蜂群寄养,过一两天时间在巢门口放一只产卵王,产卵王就会通过巢门进入到蜂箱中,此方法只适合在大流蜜期的时候使用,原理是大流蜜期的时候蜂群的气味是相同的。

第四:王笼更换法。方法是先将原来的蜂王拿走到其它蜂群寄养,过一两天时间将准备好的蜂王装进隔王笼中,放进蜂群中的蜂路中间两三天时间,然后放出蜂王即可。这里很多朋友担心蜂王会被饿死,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其实工蜂接受蜂王的时间不长,关了一段时间以后工蜂会通过隔王笼的竹栏对蜂王进行喂食的。另外是针式隔王笼的诱入,方法与这种类似,只是隔王笼不一样,这种方法是在蜂群中的蜜脾区选择一块蜜脾,去掉蜜脾的封盖,然后把蜂王放在那个区域,再将隔王笼将蜂王扣起来,过两三天看工蜂是不是还在围王,如果工蜂没有围王,而且有工蜂通过纱网给蜂王喂食,说明蜂群已经接受了蜂王,这时我们就可以将蜂王放开了。

第五:加隔板更换法。首先将被更换蜂群蜂王提走到其它蜂群寄养,过一两天在蜂群靠近中心的地方加隔板,然后在隔板的另一边加入带了蜂脾的蜂王,蜂王带含有工蜂,有边角蜜的蜂脾,为了不至于蜂群饥饿,可以带封盖子脾一张,这样饲养两三天让两边的气味混合,然后抽掉中间的隔板,将两个蜂群的蜂群拉靠拢就行了。

在这五个方法中,前面几个方法对于新手来说可能操作比较困难,第四个和第五个方法操作相对安全简单,适合新手操作。但是不管哪一种更换方法都是有可能出现工蜂围王的现象的。


6. 中蜂怎么养强群蜂

合并:中蜂弱群合并建议采用间接合并法,具体操作是用隔板将并入群蜂箱从中间隔开,然后将质量相对较差的一只蜂王处理掉,最后将被并入群连脾带蜂一起提到到无蜂一侧,等两群蜂的群味混淆后再抽调隔板让其自行合并成一群。


7. 中蜂怎么养强群蜜蜂

一、认真观察蜜蜂生活,改进管理方法

为什么多年来蜂群小,产量总是上不去,在蜜蜂管理中有两个发现引起了我对弱群的新思索。一是无论春季还是秋季,蜂群发展到8 脾左右,巢内就会产生王台,有了王台,蜂群就要产生分蜂热,即使毁掉王台,第二天又有台基,那就只好让王台成熟分蜂,分了蜂就难以上继箱,这就是中蜂发展的自然规律。因此,每年周而复始,油菜花期每年蜂群单产就只有10~15 kg 左右;二是发现蜂王死后,不到1 小时,全群工蜂乱飞。四处寻找死去的蜂王,第二天失王群内产生急造王台,大约7~10天后,工蜂由黄色变为黑色,并且巢脾出现许多雄蜂卵,由此可见蜂王物质就是蜂群的生命,蜂群没有蜂王物质,整个蜂群就得灭亡。

通过上述两个发现认识到蜂王物质是散发出来的信息素。这种物质无论在空中还是箱内,蜜蜂在2 m 以内能感知蜂王的存在。它团结着全体蜜蜂共同在一起生活和工作,蜂王与工蜂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当蜂脾达到7~8 以上,蜂王物质变弱,蜂群有分蜂趋势,蜂脾在6 以下,蜂王物质变强,蜂群处于上升发展趋势。

二、秋繁时利用蜂王物质的强弱培育强群

在操作上改变过去单箱培育强群的方法。蜂群达到8 脾时,把蜂王提高到继箱上,实行继箱繁蜂,让继箱始终保持4 个脾,剩余的巢脾放于巢箱,让巢箱里的蜂王物质变弱,让继箱里的蜂王物质变强,每4 天进行一次调整。巢箱里以子脾为主,继箱里放2 个蜜粉脾,1个幼虫脾,1 个产卵新脾,继箱里有封盖子脾时,把封盖子脾提到巢箱里。这种安排的目的是把65%的蜂王物质集中在继箱使用,让蜂群不断保持上升发展趋势。蜂群造新脾快,蜂王产卵积极性高。近几年来使用这种方法,标准蜂箱群均达到13 脾以上不分蜂,实现了强群高产。

三、选好路线,进行小转地放蜂

只要掌握好每个蜜源的花开花落时间,进行小转地放蜂就可能夺取全年的高产。 2007 年是养蜂产量较好的一年。有中蜂32 群,实行继箱繁蜂后,其中29 箱蜂群均达到13 脾,3 箱达到14 脾蜂,这年山花蜜源期间雨天多,与往年相比产量有所下降。但实行转地放蜂三处,年总产量没有受到影响。第一个大蜜源是油菜花,花期40 天左右,每年到了清明节那天,本地10 km 范围内基本无油菜花。因此,油菜花之前,也就是雨水节后两天,蜂群必须到达。


8. 中蜂如何养强群不分蜂

自然分蜂怎么分出来蜂很少?

自然分蜂分出来蜂很少是有一定厚因的,自然分蜂少我想是蜂群強大的,里面有很多个王台,有的蜂群一天分蜂两次,蜜蜂也在考虑要分均等,多分群蜂数自然就少了,最好是把强群一分二,不本群数多强群好养,弱小群很难养。


9. 中蜂怎样才能养成强群

一个月

中蜂的工蜂从产卵然后再到羽化成蜂,这一个过程大致需要20天,如果一个蜂王一天就可以产卵800~1300粒,这样这一个两脾中蜂,在20天内就可以有10批蜜蜂了,如果这20天当中有一些老工蜂死亡了,也会有大量的新工蜂产生,所以说只要气候适合,蜂王产卵得力,一个蜂群能产这么多的蜜蜂,所以说两脾蜂发展最快了。


10. 什么样的中蜂王能养出强群

一.产卵能力强

产卵能力强,是一只优质蜂王必须具备的能力,蜂群的发展快慢,全靠蜂王的产卵能力。那如何判断蜂王的产卵能力呢?这还得从子脾圈来判断。一只产卵能力强的蜂王,能够将卵产到子脾的边缘,蜂王产的卵整齐有序,能持续的快速产卵。这些都能表明蜂王产卵能力强,如果你有发现这样子的蜂王,那就是一只优质的繁殖型蜂王。

二.采集能力强

蜜蜂的采集能力是受蜂王影响的,蜂王越是优质他所具备的蜂王信息素就越强,这样蜜蜂就会越积极的外出采集。那如何来判断蜂群的采集能力呢?这需要进行对比。在同一个蜂场,同样的群势下,通过观察蜜蜂的采粉量和上蜜量,就能够判断出哪一只蜂王产的工蜂采集能力更强。能够产出具有强大采集力的工蜂的蜂王,当然是优质的蜂王。

三.维持强群能力

蜂群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蜂蜜的产量,强群不仅上蜜快速,酿造蜂蜜也快速,所以人工养殖蜜蜂一定要养强群才能有产量。不过蜜蜂天生有分蜂性,只是有的蜂王可以控制这种分蜂性,不会过早的出现分蜂热。一只优质的蜂王能够维持强群,不容易起分蜂热,不爱分蜂。判断蜂王维持强群能力,需要根据蜂种和地域气候来判断。

四.抗病能力强

蜜蜂本身是有一定的抗病能力的,一只优质的蜂王抗病能力应该强于劣质的蜂王。其实有一些常见的病害,是可以通过更换具有抗病能力的蜂王而治愈的。判断蜂王的抗病能力,也需要通过对比。同一个蜂场中,长期没有出现病害的蜂群,就是拥有抗病能力的蜂王,特别是在病害高发期,有的蜂群已经严重发病,而没有出现病症的蜂群,就是具有很强抗病能力的蜂王。

五.盗性弱

盗性是养蜂人最不愿意蜜蜂拥有的一项问题,蜂群之间互相盗蜜造成大规模的打架,更是让养蜂人心痛不已。所以人工养殖蜜蜂,都不希望养殖盗性强的蜜蜂。当然盗性的强弱也是跟蜂王有关系的。优质的蜂王产出的工蜂盗性应该弱,防卫性应该强才好。


11. 中蜂如何壮大蜂群

养好中蜂的关键,在于王优、群强、蜜足、新脾和密集,并做到安全越夏渡秋和及时防治病虫害。

  一、饲养管理要点

  1、王优:蜂群繁殖的快慢和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年轻健壮的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发展迅速,且能维持大群,工蜂采集力也强,工作积极,少起分蜂热,产量较高。因此,饲养中蜂,应在繁殖期提早从高产的强群中培育优良的蜂王,以更换劣小或衰老的蜂王。在生产上一般不要保留一年以上的老蜂王。

  2、群强: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而中蜂的强群是从中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不能与意蜂的强群相提并论,而且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强群标准。只有强群,才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并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安全越夏渡秋。因此,在繁殖期,宜保持2.5~3足框蜂的群势,蜂群才能迅速发展,迎接流蜜期;在流蜜期,应有5~6足框蜂的群势,产量才会高。在主要蜜源植物开花流蜜时,应把蜂群组织成强群,集中力量采蜜,而将多余的蜂王用小群贮备起来。待流蜜期过后,再利用贮备的蜂王,把采蜜群分开繁殖。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蜂蜜产量和蜂群的繁殖速度,使蜂群总是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

  3、蜜足:巢内贮蜜充足,可使蜂群在野外蜜源缺乏时渡过难关。如果巢内缺蜜,就会引起蜂群情绪不安、抛弃幼虫、蜂王停卵,甚至发生盗蜂和飞逃。因此,在繁殖中,在不妨碍卵圈扩展的前提下,应经常保持巢内有足够的贮蜜,以促使工蜂多吐浆喂虫,培育身壮体大的新蜂。如果巢内贮蜜不足,需作人工补饲。即使在大流蜜期间,摇蜜时也不能把贮蜜一次扫光,而应采取轮脾取蜜的方法,这样既能安定蜂群情绪,又能保证蜂蜜的质量。

  4、新脾:中蜂喜欢新脾,厌恶旧脾。新脾房眼大,蜡质新鲜,蜂王特别喜欢在新脾上产卵,而且繁殖快,培育出来的工蜂身体健壮、采集力强,群内不易发生巢虫。因此,应抓住有利时机,多造新脾,以更换旧脾。特别是在繁殖盛期、流蜜盛期和分蜂后期,应抓紧造脾。但在加巢础之前,要把旧脾和劣脾抽出,使蜂群密集。必要时,还应进行饲喂,使巢脾修得快、质量高,以保证蜂群在越夏时拥有80%以上的新脾。

  5、密集:中蜂喜爱密集,应经常保持蜂脾相称,以利蜜蜂护脾,防御巢虫等敌害侵犯,也有利于保温保湿。实践证明,在冬季密集群势,蜂群消耗蜜省,越冬安全;流蜜期密集群势,可促使贮蜜快、成熟早、产量高;越夏期密集,可使群势退缩少,敌害难侵入。

  6、安全越夏:越夏是南方饲养中蜂的难关。要安全越夏,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需注意遮荫、喂水、严防敌害和保持蜂群安静。

  二、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欧洲幼虫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原为蜂房链球菌,主要是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花粉和蜂具都能沾染病原,幼虫四季均可感染,但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发病死亡的,主要是2~4日龄的幼虫;少数幼虫在封盖后死亡。

  感病的幼虫,外观失去光泽,体色由白转黄,再渐渐转褐黑色而腐烂;也有的未变色即很快腐烂,从背部上可见到明显的白线(气管)。如将虫尸抽出,虫体容易破裂,具有酸臭气味,腐烂物不呈粘胶状,干枯后容易被工蜂清除。发病初期,由于少数幼小死亡,随即被工蜂清除,又因蜂王再度产卵,致使各虫期错杂在一起,呈不正常“花子”现象。如果继续发展,幼虫未到封盖即全部死亡,巢内看不到封盖子。再严重时,子脾全部腐烂,散发出酸臭味,造成蜜蜂离脾,甚至逃群。

  中蜂对此病抵抗力很弱,治愈后会复发,必须经常注意防治。发病后,可使用土霉素、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治疗。一般取任何一种抗菌100万单位,配糠浆四斤,每次每群约喂糖浆0.5-1斤,每隔2-3天喂一次,连续3-5次。

  2、中蜂囊状幼虫病:其病原,是一种过滤性病毒。主要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巢脾和蜂具都能沾污病毒。刚死的虫体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一只幼虫尸体所含的病毒,可使3000只以上健康幼虫致病。幼虫四季均可感病,一般在春秋气温26℃以下时容易流行。特别是群势弱小、饲料不足和保温不良的蜂群,更易感病。发病死亡的,多是6日龄的幼虫,约有三分之一死于封盖前,三分之二死于封盖后。死虫直卧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黄白,后转棕色,头部呈灰色,外皮成为坚韧而透明的囊,内部组织液中出现颗粒状物。死虫的房盖下陷,常被工蜂啮开或穿孔。腐臭物不具粘性,干枯后容易清除,随着蜂王重新产卵而出现“花子”,与欧洲幼虫病初期的症状相似。患病群逐渐变弱,极易引起逃群。

  中蜂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较弱,一经感病就容易蔓延流行。但实践证明,只要加强饲养管理,选用抗病蜂群育王繁殖,结合药物治疗,是能够控制此病的蔓延和危害的。

  加强饲养管理,经常维持较强的群势,做好蜂群的保温,是预防此病的前提。为了减少病毒对幼虫连续感染,可利用蜂群从分群到新王产卵这段时间的断子期,或人为地幽闭蜂王,造成一段时间的断子期,来打断囊状幼虫病的流行环节。这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野外花粉不多的发病季节,用少量酵母片或维生素B加入糖浆饲喂蜂群,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在平时,注意选择抗病力强的强群培育蜂王,以更换病群的蜂王,可以大大提高蜂群的抗病力。另外,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不耐高温,蜂具和蜂蜜可用煮沸消毒。蜂箱清洗干净后晒干,再用硫磺烟熏10~15分钟,也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药物防治,可随意采用下列中一种:

  (1)半枝莲(狭叶韩信草、向天盏、探耳草):用干草一两,加入适量清水,先以猛火煮沸,继以微火续煎15~20分钟,滤渣后,趁热配成浓糖浆,于傍晚可喂8~10框蜂。每隔5~7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2)雄蒜醇合剂:每10框蜂,用精筛雄黄1克、鲜蒜6~8克,捣碎成泥,加75%乙醇(酒精)10毫升,再加蒸馏水40毫升,装入广口瓶内摇匀备用。使用时,将蜂抖入箱底,用清洁的手提喷雾器装进药液,对脾喷雾,每脾两面各喷3~4下,放回原处。喷脾后第三天,病虫尸即被工蜂拖光,治疗效果较好,而且治疗后不易复发。

  (3)用马鞭草1两、墨旱莲1两、大蒜头半两,加入适量水煎煮后,过滤去渣,按1:1配入白糖溶化,可喂10框蜂。每隔三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4)用马鞭草1两、积雪草1两、车前草1两、刺苋半两,加入适量水蒸煮后,过滤去渣,按1:1配入白糖溶化,可喂10框蜂。每隔三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5)病毒灵:每框蜂用半片,严重的每框用一片,溶解后配入浓糖浆,每隔3-5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3、巢虫:就是蜡螟的幼虫,常见的有大巢虫和小巢虫两种,会为害巢脾和蜂蜡,特别喜爱侵袭旧巢脾。它们钻入巢房,穿孔蛀食蜡质,并吐丝连结粪粒,围成坠道作为掩护,因此也称为“绵虫”。

  大巢虫对巢脾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在温暖季节,1-2只受精雌蛾的子代,在两月内就可使整个继箱中贮存的巢脾报废。小巢虫则潜入巢房底蛀害,坠道所穿过的蜜蜂虫、蛹皆受损伤。蜂蛹受害后,工蜂便啮开蛹房封盖,准备抛弃,于是蛹的白色头部便显露出来,俗称为“白头翁”。巢前如看到被工蜂抛弃的死蛹,就很可能是巢虫为害引起的。大、小巢虫为害严重时,能削弱蜂群,甚至引起逃群。

  大巢虫以老熟幼虫蛀入框梁或巢箱框槽内结茧越冬,翌春化蛹变成蛾,在箱缝或巢脾上产卵。卵排列单层成块,初呈乳白色,后渐转黄褐色。每只雌蛾可产卵2000-3000粒。卵期约9日,幼虫期约52日,结茧至羽化需12日,夏秋完成一代约经历两个半月。

  小巢虫是以老熟的幼虫潜在巢底坠道、箱框缝隙、箱底蜡屑或保温物中越冬,翌春化蛹变成蛾,在箱缝或巢脾上产卵。卵排列单层成块,初呈乳白色,后转黄褐色。每只雌蛾可产卵300-400粒。卵期4~5日,幼虫期约50日,结茧至羽化约需9~10日。茧白色楔状,表面附有粪便,夏秋每代历时2~2.5个月。

  防治巢虫应采取综合措施,即将预防措施和药物熏杀结合起来,具体应抓以下四个要点:一是常年饲养强群;二是巢脾及时更新,不用过旧的巢脾;三是保持蜂脾相称,抽出的空脾应及时妥善保存;四是勤扫箱底,及时清除蜡屑污物。同时要抓好两个关键:第一,越夏期蜂箱不能受到太阳光的直射。因越夏阶段气温高,蜂团散开,只有一部分蜜蜂保护巢脾,如果不注意遮荫降温,蜜蜂就散得更开,巢虫就容易进入巢脾为害;第二,越夏期间断子不能过久。在大暑以后,蜂王有一段停卵期,而老蜂驱除巢虫的能力较弱,因此,若到9月上旬蜂王还没有产卵,就应给予奖励饲喂和必要的帮助,促进蜂王产卵,以便及早利用青年蜂抵御巢虫的入侵。

  4、胡蜂:是蜜蜂的大敌。它不但会捕杀蜜蜂,劫食蜜蜂的蜜囊和蜂巢中的贮蜜,而且还会用蜜蜂的肌体饲喂幼虫。胡蜂为害,还会引起蜜蜂逃群。特别是我县山区蜂场,常因胡蜂为害而遭到巨大损失。

  当野外蜜源丰富的时候,胡蜂也采食花粉和花蜜。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由于外界蜜源比较丰富,而且胡蜂还没有大量繁殖,故很少侵犯蜜蜂。到6月底山乌桕流蜜结束后,胡蜂的活动就开始转向蜂场。7月至9月上旬,外界蜜花源枯竭,又正值胡蜂繁殖的高峰期,因此严重为害蜜蜂。到10月份,胡蜂开始逐渐减少;至11月上旬,就只有少量为害了。

  胡蜂活动最适宜的温度为23~30℃;18℃以下和35℃以上活动减少。晴天胡蜂多在早晚活动,阴天或雨后则终日活动。如果气候适宜,胡蜂从早到晚都在蜂场上活动甚至在蜂箱的巢门口过夜。

  为害蜜蜂的胡蜂主要有大胡蜂、黄胡蜂和小胡蜂三种。它们多营巢于地穴、树洞、壁洞、墙角或树枝上,以雌蜂潜伏越冬。春天3~4月所见的胡蜂均系雌蜂,此期若能大量诱杀,8~9月份胡蜂的为害就会大大减轻。新胡蜂出房后,雌蜂即开始专门产卵。

  胡蜂到蜂场活动时,先在蜂场上空打转,然后落在树枝上,寻找目标。看准后,就冲条蜂箱巢门口,发出嗡嗡响声,吓唬守卫蜂。此时守卫蜂也群集巢门口严阵以待,并发出蜂臭 ;巢内部分蜜蜂得到信号后也涌出巢门。如果大胡蜂大批侵入箱内,蜜蜂将无法抵御,以至全群弃巢迁飞。

  为了防除胡蜂为害,必须寻找其巢穴,进行消灭,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胡蜂活动的季节里,蜂巢应换成圆孔巢门或曲道巢门。养蜂者也应随时守在蜂场上,用竹编的小拍或木板条拍杀胡蜂。另外,也可以把打死的胡蜂,集中放在蜂群附近或离蜂群较远的平地上进行诱杀。胡蜂不但喜食蜜蜂,更喜啃同类的尸体。它们一见胡蜂尸体,就会立即扑上,我们可以趁它们啃咬尸体尚未飞起之前进行拍杀。也可以用有关杀虫农药拌在切碎的牛肉、猪肉或蛙肉中,做成毒饵盛于瓷盘或瓦片上,放在蜂场附近进行诱杀。但使用毒饵时,应注意人畜安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