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17蚂蚱养殖(蚂蚱人工养殖)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2-10-10 13:05   点击:158  编辑:周锦   手机版

1. 蚂蚱人工养殖

1、选择品种

蚂蚱的种类非常多,并且蚂蚱的适应能力及抗性都非常强,我们可以人工养殖的都棉蝗、东亚飞蝗等品种。每个品种都有不同的养殖优势与劣势,其中我们最常见的养殖品种就是东亚飞蝗。不过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养,选择品种的时候要根据生长时间、产卵数量、体型大小、养殖环境、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慎重考虑。品种的不同就决定了养殖方向甚至是市场,所以我们具实际情况来选择品种

2、场地搭建

首先我们就要将养殖场地建立在阳光照射较强,通风好的地方,建立时养殖场要高于地面,便于后期的排水。蚂蚱通常是在土壤中进行产卵,所以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蚂蚱产卵的沙质土壤,然后在地面上铺上一层叶片,便于蚂蚱的进食。养殖场的面积决定我们的养殖多少与密度,注意养殖场的封闭性,防止蚂蚱逃跑,蚂蚱逃跑后对农作物将会产生毁灭性的危害。做好防水防雨的措施,防止下雨时水量过大淹死蚂蚱。

3、饲养管理

建立好场地后就直接将种蝗投入即可,种蝗会开始交配产卵,产卵后幼蚂蚱逐渐孵化。孵化后6天左右就会开始换皮,这个时候是幼蚂蚱生长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有足够的饲料保证幼蚂蚱成功脱皮。如果不够的话就会导致蚂蚱的生长出现问题,甚至是换皮失败。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会出现大吃小,被咬伤等各种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了,当蚂蚱成功换皮五次后,就已经差不多成熟了,这个时候留下部分的产卵蚂蚱,其余的就可以捕捉上市了。

2. 蚂蚱养殖户

1.一亩可以养殖大约2万只蚂蚱左右,每个蚂蚱卵的价格大约在0.1元,因此一亩便需要2000元左右。

2.大约每500只蚂蚱的重量为一斤,因此总产量大概在560斤。

大约每500只蚂蚱的重量为一斤,因此总产量大概在560

现在蚂蚱的价格在20元/kg,所以蚂蚱的产值在5600元,除去养殖成本的话,那么总利润在2600元。

3. 蚂蚱人工养殖技术管理

蚂蟥生命力强,粗生易长,极易管理。主要管理是投饵和调节水质。

⑴ 投饵:金钱蛭主要取食螺类、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及哺乳动物的血液, 人工饵养天然饲料以来源广泛的螺蛳为主,辅以蚯蚓、昆虫的幼虫等,人工饲料主要是各种动物血。螺蛳可以一次性投放,即在养殖池内放养一定数量的螺蛳(每亩25 千克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供蚂蟥自由取食。

投放螺蛳不宜过多, 以免与蚂蟥争夺空间,动物血每星期喂一次,对蚂蟥的迅速生长有显著的作用。把猪、牛、羊等动物鲜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左右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就会聚拢来,吸饱后自行散去。要及时清除凝血残渣,以免污染水质。

⑵ 调节水质:蚂蟥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水温宜保持15~30 ℃以下便停止摄食,过高也影响生长,在污秽水中亦能生长。但人工养殖密度高,水质保持清洁为好,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7~8月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

⑶ 越冬管理:要保证种蚂蟥安全越冬。入冬后,气温降到10℃以下, 蚂蟥停止摄食,钻入土中或树叶下冬眠,早春放养的蚂蟥一般都已长成成体,可加工出售。捕捞时,先将水排完,然后用网捞起,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种15~20千克,集中投入育种池中越冬。可以排水越冬。排水后,可在池面上加盖稻草或木杆以防冻并保持泥土湿润。也可以带冰越冬,要将池水适当加深,以防止完全结冰。

水蛭养殖

1、投饵

天然饵料种类以淡水螺类、蚯蚓及部分昆虫为主,规模养殖辅投各种动物血、内脏和淡水鱼虾贝螺类,以及畜用配合饲料和农作物的秸秆。池塘养殖可投放一定数量的野生螺蛳或福寿螺,量一般为0.05-0.1kg/平方米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与水蛭共生共长,供其摄食。放螺数量不宜过多,过多则与主养品种争夺生存空间,主客易势。投喂动物血或拌饵投喂时,应注意间隔投喂和及时清除剩饵,天热时更要注意,以免污染和败坏水质,影响水蛭生长。

2、日常管理

水蛭病害极少,以调节水质为主,水蛭虽然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但水环境变化过大或变坏,则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养殖过程中,水温一般保持在10-40℃之间,过肥过污的养殖用水要保持一定的溶解氧,一般水体中溶解氧应大于0.7mg/L,出现缺氧,小水体可通过人工淋水解决,较大的水体要及时注入新水或换水,在夏季高温季节保持较为清新的水质十分重要。

温室越冬

受地域影响,北方水蛭养殖应建立人工条件下的日光越冬温室,以打破其冬眠习性,增加养殖时间,缩短上市周期。日光温室一般为竹木塑苫结构,北部墙体为土铸或砖混,厚0.8-1.5m,东西向,长30-50m不等,南北跨度10-15m,主柱数量5-7排。上覆无滴塑膜及可卷放的稻草苫,留出门、通道及风口。在严寒雪封季节,还应做好除雪和人工增温措施。较高级的温室可用塑钢无立柱方式,只是造价相对要高。

通过建造日光温室,有计划地捕大留小,集中越冬,期间日常管理应密切注意温室内外温度变化,及增氧防风、抗寒等,以保障水蛭的正常生长和越冬,和为次年准备足够的蛭种。

病害防治

1、干枯病:因温度过高而引起,患病水蛭食欲不振,少活动或不活动,消瘦无力,可见身体干瘪,失水萎缩,全身发黑。防治方法:⑴将病蛭放入1%的食盐水中浸洗,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⑵用酵母片或土霉素拌料投喂,增加含钙食物,提高抗病能力。⑶加大水流量,使水温降低。

2、白点病:由原生动物多于小瓜虫引起,患病水蛭体表有白点泡状物,小白斑块,运动不灵活,游动时身体不能平衡、厌食。防治方法:

⑴用2毫克/升硝酸汞浸洗患病水蛭,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⑵定期用漂白粉消毒池水,一般每月1-2次。

3.肠胃炎:由于吃了变质食物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引起。患病水蛭食欲不振,懒于活动,肛门红肿。防治方法:

⑴ 用0.4%磺胺脒唑与饵料混匀后投喂。

⑵ 用0.2%土霉素拌料投喂。

扩展资料:

繁殖习性水蛭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体内受精,同时兼具雌雄生殖器官,交配时互相反方向进行,生活史中有“性逆转”现象,存在着性别角色交换,一条水蛭既可做爸爸也可做妈妈,在一生的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

交配后一个月左右,雌体生殖器分泌出稀薄的黏液,中包被卵带,形如“蚕茧”,排出体外,在湿泥中孵化,温度适宜,约经16-25天从茧中孵出幼蛭,便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4. 食用蚂蚱品种养殖

蝗虫为植食性,喜欢吃植物。

蝗虫用咀嚼口器咀嚼植物叶子和芽,形成洞和缺口。严重时,会吞噬大面积的植物叶子和花蕾,造成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重大经济损失。

有些种类是多食性的。比如大垫尖飞蝗。当季节性干旱发生时,它们更贪婪,它们所吃的大量食物不完全消化就排出体外,以便从中获得大量水分供应生理代谢需要,从而增加了对作物的损害程度。

扩展资料:

年生活习性:

蝗虫一般属于兼性滞育昆虫。大多数卵在卵囊中越冬。只有少数物种,如日本黄背蝗和短腿蝗,与成虫一起过冬。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取决于该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和每年在不同地区的有效积温、食物、光照以及各昆虫阶段的生长发育。

例如,亚洲迁徙蝗虫每年在中国发生一代。东亚飞蝗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北分布了两代,而长江和淮河流域的高温干旱年份是三代或不完全三代。中国南方地区地区为四~五代。中国稻蝗第一代分布在长江及其北部地区,第二代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5. 人工养殖蚂蚱有营养吗

在农村养蚂蚱是能赚钱的,当然这并不是针对所有人而言,接下来我就针对这一问题来说一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养蚂蚱也是需要一定经验的,不能盲目的去养,所以如果具备一定的经验,加上有一定规模的话,养蚂蚱也是能够赚到钱的,毕竟现在一些饭店也帮忙找放到了饭桌上,蚂蚱成为了人们的一道美食,这样漫长的销量自然也就提起来了,购买蚂蚱的饭店也越来越多,这样如果你养蚂蚱的话,自然也就能够赚到钱了。

其次,如果你想从饲养蚂蚱这一行业的话,我不建议你小面积的去养,因为养蚂蚱的话,相对来说规模小的话,是很难赚到钱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更有机会赚到钱,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因此如果你想从事蚂蚱养殖的话,还是需要请一些专业人士来指导。

关于这一问题的介绍就先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于这一问题有更多的了解,也希望大家能够以此为结尾。

6. 蚂蚱人工养殖方法

答,会飞的蚂蚱需要圈养。蚂蚱经过卵子孕育而成,初期的蚂蚱幼虫,其翅膀很短,不能飞,随着时间的流逝,幼虫逐渐长大,翅膀逐渐长长,蚂蚱的翅膀长长之后,就能到处飞翔了,如果人工养殖的化,需要圈养,用竹竿支架,外覆盖塑料布(防雨),还要盖纱网遮阴,

7. 蚂蚱的养殖基地

东北有蚂蚱基地。在黑龙江泰来县。

  在以前,蝗虫是农田上的一大害虫,每到蝗灾季节,在田里总能看到蝗虫肆虐在作物上空。如今,蝗虫摇身一变,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别看蝗虫外表不怎么样,但是其蛋白质含量十分丰富,油炸之后的蝗虫肉质鲜嫩,吃起来很像,有炸鸡的味道。这几年来,大棚养殖蝗虫成为农村的又一特种养殖项目,并且带领当地村民走上创业致富的光明大道。

8. 蚂蚱 养殖

  蝗虫养殖时间北方在阴历2月至10月中旬,南方一年四季均可养殖。  养殖技术:  1、蝗虫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的整理   在建棚前先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消灭干净,用捕捉、诱杀、开火烫等方法,以上几种动物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棚内绝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为了便于雨季排水。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于产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单叶子作物,准备幼蝗食用。  棚的建造面积,要按饲养蝗虫的多少来确定,养一万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内外空闲地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大棍、竹片建造一个棚的支架。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个像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安上拉锁,这个装置就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为了保温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三龄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四月底前完工。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  2、飞蝗的卵的孵化与管理在气温达到25~30℃时,即可孵化,自然气温在五月上旬便到。先准备无毒土壤,锯末2:1,含水量10~15%,铺2~3厘米的器皿中,将蝗卵布均于土上,卵上再盖约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上层薄膜。每半天检查一次,发现幼蝗后,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棚内的食物上。经12~15天的孵化过程,孵出全部幼蝗。幼蝗喜食鲜嫩的麦苗、  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但食量很少,1~3龄的幼蝗应注意防雨。温度最好能控制在25~30℃之间,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因为在这样的条件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三龄内飞蝗喜欢群居。  3、3龄以上至成虫的饲养管理  幼蝗自出卵后5~7天脱一次皮,脱一次皮即为一龄,壮的脱皮快,弱的脱皮慢,在孵化过程中出土也有先后之分。三龄以上飞得特别快,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首先蝗虫吃不饱会影响正常生长。另外会出现强食弱大吃小的现象,尤其是正在脱皮的蝗虫不能动,体质又很软,有被吃掉咬伤的危险。三龄以上蝗虫可加麦麸。1~2天清棚一次,保持棚内干净。蝗虫经五次脱皮以后,即成长为成虫,这个时间约为6月15日左右,飞蝗一般羽化后10至15天进入性成熟期,开始交尾,此时的飞蝗很肥壮,除留下部分产卵的蝗虫外,其它蝗虫可到市场销售,时间在7月初为宜。  4、飞蝗产卵前后的管理  雌蝗在交尾后,腹部逐步变的粗长,黄褐色加深,雄蝗则呈现鲜黄色。此时要将棚的地面整齐、拍实,以利于雌蝗的产卵,如棚大飞蝗少,为了产卵集中便于日后取卵,可将棚内部分地面用塑料布盖住,只留下向阳处部分地面,做为产卵区。棚内湿度保持15%左右,此时的蝗虫食量很大,应认真供足。雌蝗在7月10日左右开始产卵,雌蝗的产卵器粗短而弯曲,为两对坚硬的凿状产卵瓣,以此穿土成穴产卵。在产卵的同时分泌胶状液,凝固后在卵外形成耐水性的保护层,将卵围成一个卵块,对卵的越冬起保护作用。  5、蝗卵的越冬管理  蝗卵的越冬很简单,可让棚中的蝗卵在原地过冬,入冬后蝗虫产卵区加盖一些杂草,可起到保温的目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