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小羊瘫痪是什么病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3-01-21 01:30   点击:28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小羊瘫痪是什么病

瘫软可能是白肌病,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引的低血糖和低蛋白,还可能是缺乏其他什么东西引起来的,比如低血钙。

白肌病是幼畜的一种以骨骼肌、心肌纤维以及肝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因病变部位肌肉色淡,甚至苍白而得名。各种动物特别是幼畜、幼禽均可发生,山羊羔的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也很高。挪威、瑞典、英国、德国、日本、新西兰、俄罗斯、美国等都有本病的发生。我国的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带都有本病的报道。个体营养良好与否均可发病,且常呈地方性发生。

一、发病原因:

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是属于硒与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病,特征是心肌和骨骼肌发生变性与坏死。硒是动物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重要的辅酸物质,直接参 与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的抗氧化过程。硒是生物膜的组成部分,硒和维生素E都是动物体内 的抗氧化剂,在保护膜不受损害上有重要的作用。缺乏时细胞或亚细胞结构的脂质膜破坏,机体在代谢中产生的内源性过氧化物引起细胞变性、坏死,从而发生白肌样病变,色泽变淡似煮肉样。

二、症状: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心脏机能衰退(心音混浊,节律不齐,心搏过速,有时可闻缩期杂 音)。急性病例,常突然死亡,死前无任何临床症状,山羊羔有时在白天仅表现沉郁,呻吟,不食,而夜间死亡。生前检查心跳极快,心律不齐,死于心脏麻痹。也有呈慢性经过的,但一般多呈亚急性经过,死亡率可达50%一70%。

病羊羔精神萎顿,食欲减少,常有腹泻,踱行,拱背站立或卧地不起现象。若驱赶运动,则步态僵硬,关节不能伸直,触诊四肢及腰部肌肉感到硬而肿胀且有痛感,骨骼肌弹性降低。心区有压痛,脉搏150-200次/分钟,呼吸90一100次/分钟。病羊羔常发生结膜炎,角膜混浊、软化,终至失明。四肢及胸腹下出现水肿。尿液往往呈红褐色。常由于咬肌及舌肌机能丧失而无法采食,心肌及骨骼肌严重损害时导致死亡。

白肌病病变常发生于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臂三头肌及心肌等。发生病损的骨骼肌呈白色条纹或斑块,严重的整个肌肉呈弥漫性黄白色,切面干燥,似鱼肉样外观, 常呈对称性损害。个别病例,变性坏死的肌纤维发生退变,剖面呈线条状,俗称线猪肉。心肌的病损主要发生于心内膜、乳头肌及中膈,呈灰白色条纹或斑块,病变可深入心肌 ,使心肌纤维发生变性、坏死及钙化。当心脏受到严重损害时,可见肺水肿及胸腔积液。镜检:肌纤维肿胀、断裂、溶解,为典型透明变性或蜡样坏死,有时坏死的肌纤维可发生钙化。部分肌纤维中细胞核消失。肌纤维之间缺乏血管,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并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机体其他脏器和淋巴结均无明显的可见病变。

三、防制措施:

①对缺硒地区每年所生的羊羔,用0.2%亚硒酸钠皮下或肌肉注射,可预防本病的发生,通常在山羊羔出生20天左右就可用0.2%亚硒酸钠液1毫升注射1次,间隔20天左右,用1.5毫升再注射1次。注意注射日期最晚不超过25日龄,过迟则有发病的危险。

②给怀孕后期的母山羊,皮下注射一次亚硒酸钠,用量为4一6毫克,也可预防所生山羊羔发生白肌病,提高羔羊成活率。

③山羊羔中已有本病发生,应立即用亚硒酸钠进行治疗,每只羊的用量为1.5一2毫升、还可用维生素E10-15毫克,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数次。

④也可采用下列综合性措施进行预防:

1、选育应激 抵抗品种猪,可从遗传育种方面加强研究,培育应激抵抗猪,尽量降低猪只对应激因子的敏 感性。

2、收购和运输时避免和减少应激刺激,喂食不可过饱,以免负重过大,运输时尽量避免雨淋、日晒、高温和颠簸。

3、改善宰前饲养管理。保证圈舍通风、阴凉和卫生,避免猪只互相挤踩、咬斗,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宰前尽量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让猪多休息,不要当天购进当天屠宰。

4、改变屠宰工艺。国外很多先进的肉联厂都采用CO2麻 醉法进行麻醉,这是减少PSE肉发生很好的办法。另据原西德klanstroeger报道,采取700V 电压自动电麻1.7s,20~30s后进行卧躺式刺杀放血(可减少肌肉收缩和能耗),与220V手工电麻10s,吊挂刺杀放血的工艺相比,可使PSE肉从38%降到5%。

二、断奶羔羊瘫痪是什么病

大概是羊羔疯吧,以前很久以前,,我家有只小羊就这样给邻居的大叔好像是用的沙子和针扎的舌头治好了,具体记不太清楚了,找兽医就行,不是大病,不要太担心

三、羊为什么老是在原地转圈,是一种什么病

羊转圈这其实就是大家熟悉的李氏杆菌病,这种病是人兽共患的散发性传染病,羊主要表现为脑膜脑炎和孕畜流产。

病原: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是革兰氏阳性的小球杆菌,无荚膜、无芽胞,已知有7个血清型和11个亚型。在土壤、粪便、青贮料中能长期存活,对热有一定抵抗力,对一般消毒抵抗力不强。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损伤的皮肤传染。病为散发,偶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低,致死率高。营养不良,天气骤变,寄生虫或沙门氏菌感染常为发病诱因。

症状:羊突然发病狂躁不安,以头顶墙或作转圈运动,呻吟,咀嚼困难,呼吸急促,一般1~3天死亡,孕羊也常流产。部检脑膜脑组织充血水肿,脑膜上可见针尖样灰白色病灶,脑炎髓液增量混浊。肝、脾肿大,肾盂和心内膜有出血点。

诊断:病畜出现特殊神经症状,血检单核细胞增多可怀疑是本病。用血、肝、肾、脑脊髓液等制片镜检,如见到革兰氏阳性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细小杆菌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防治:人对李氏杆菌有易感性,防治本病有公共卫生意义。不从病区引进动物,驱除鼠类及外寄生虫,将未受传染的动物移入清洁场舍可控制疫情发展。

当羊出现转圈运动时一定要警惕,这多是一种名为“脑多头蚴”的寄生虫所引起,养羊户将其称之为“脑多头蚴病”或“脑包虫病”,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该病。

一、发病原因

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在羊的脑、脊髓内,所引起的脑炎、脑膜炎及一系列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的严重寄生虫病。该病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且任何品种、大小、性别的羊只均可能感染脑多头蚴。该病的发病并非无规律可循,其与犬、猫等肉食动物活动频繁有较大关系,因为多头绦虫主要寄生在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发育成熟后,其孕节(绦虫产生虫卵的节片)脱落,并随粪便排出体外,释放出大量虫卵,污染饲料、草场及饮水等,当虫卵被羊误食后,虫卵便会在羊的消化道内孵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肠粘膜血管并随血液到达脑和脊髓,经过2~3个月的发育最终变成脑多头蚴,而进入羊体其他部位的六钩蚴则不能继续发育会迅速死亡。

二、临床症状

该病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主要取决于寄生部位和病原体的大小,由于脑多头蚴在羔羊脑内发育较快,故而羔羊发病后多以急性型为主,而成年羊发病后多以慢性型为主。

1、急性型 感染初期,六钩蚴进入患羊脑组织,且虫体会在脑膜和脑组织中不断移行,刺激和损失会使羔羊出现脑炎、脑膜炎症状,例如体温升高,心跳、呼吸加快,甚至个别患羊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患羊会转圈运动,前冲或后退,甚至会出现痉挛性抽搐等。除了兴奋外,有时则会沉郁,例如脱离羊群,长时间趴卧等。部分患羊会在5~7天内因急性脑膜炎而死亡,不死的患羊则会转为慢性型。

2、慢性型 患羊耐过急性期后,症状则会逐渐消失,不过经2~6个月的缓和期后,由于脑多头蚴不断发育长大,便会再次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表现。患羊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由于不能正常采食和休息,患羊会快速消瘦、衰弱,常在数次发病后死亡。

脑多头蚴不同寄生部位的具体症状表现

脑多头蚴寄生在大脑某个半球时,患羊会做同侧转圈运动,且还可能造成对侧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脑多头蚴寄生在大脑正前部时,患羊会头下垂向前做直线运动,遇到障碍物时则会呆立不动;

脑多头蚴寄生在大脑后部时,患羊常表现为头高举或做后退运动,甚至跌到不起,及常伴有强制性痉挛的表现;

脑多头蚴寄生在小脑时,患羊身体共济失调,站立或运动常失去平衡,易跌到,并对外界干燥和声音惊恐;

脑多头蚴寄生在脊髓时,患羊步伐不稳,后肢麻痹,且可能出现尿失禁。

三、防治方法

1、治疗 该病初期可使用药物治疗,患羊可口服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每天50毫升,连用5天,或按每千克体重每天70毫克,连用3天。对于已经出现明显症状的患羊,则要考虑手术摘除寄生在脑部表层的虫体,可根据患羊的症状大体确定脑多头蚴的寄生部位,然后通过按压确定具体寄生部位,脑多头蚴寄生部位会有头骨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的现象,最后在寄生部位开口并用注射器吸取囊体中的液体,使囊体缩小后完整的摘除虫体。

2、预防 犬、猫等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尽量避免犬、猫等在养殖环境中出现。实需饲养犬、猫的情况下应定期采用吡喹酮对其进行驱虫,并将驱虫期间所排粪便进行焚烧或深埋。

羊转圈这其实就是大家熟悉的李氏杆菌病,这种病是人兽共患的散发性传染病,羊主要表现为脑膜脑炎和孕畜流产。

病原: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是革兰氏阳性的小球杆菌,无荚膜、无芽胞,已知有7个血清型和11个亚型。在土壤、粪便、青贮料中能长期存活,对热有一定抵抗力,对一般消毒抵抗力不强。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损伤的皮肤传染。病为散发,偶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低,致死率高。营养不良,天气骤变,寄生虫或沙门氏菌感染常为发病诱因。

症状:羊突然发病狂躁不安,以头顶墙或作转圈运动,呻吟,咀嚼困难,呼吸急促,一般1~3天死亡,孕羊也常流产。部检脑膜脑组织充血水肿,脑膜上可见针尖样灰白色病灶,脑炎髓液增量混浊。肝、脾肿大,肾盂和心内膜有出血点

羊转圈病是由李氏杆菌引起,革兰氏染色阳性,病原菌在粪便和陈旧干草中长期生存。本病以羊神经症状转圈,高热,怀孕羊流产为主要特征。

流行特点:本病发生有明显季节性,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散发,发病情况不高但死亡率高,达95%以上。

在春季和秋季老鼠活动多,带有李氏杆菌病原菌的老鼠,经常出没在羊饲料和饲草附近,会污染饲料和水源,造成羊只感染。

3.绵羊比山羊多发,尤其是在1-2月龄绵羊更加易感染。

临床症状:1.病初体温升高40℃,1天后下降至39.5-39.8℃,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低头,不愿意走动。

2.严重病羊出现头歪一侧,走动时候向一侧转圈。

3.多发1-2月龄绵羊,多以急性败血快速死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