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清净养神的思想是怎样的?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2-12-20 22:50   点击:224  编辑:admin   手机版

关于清净养神的思想是怎样的?

老子《道德经》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内经》指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因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欲,必须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明确私欲之害,以理收心。如《医学入门・保养说》言:“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二是要正确对待个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忧心,神岂能清静?去六害养心神,确为经验之谈。

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故养生莫要于养心。天玄子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心正所以诚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静所以绝攀缘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养生学概要》)。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有益健康。《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养生防病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调摄的重要原则。对外顺应自然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谨守虚无,心神宁静,这样外御内守,真气从之,邪不能害。可见,“恬淡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所谓凝神,即是心神集中专注一点,不散乱,不昏沉。可见,这种凝神敛思的养神方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此,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是截然不同的。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随着科学的发展,实验已证明,清静养神这种自我调节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要想取得保养心神之良效,必须具备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专的品德。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利于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康复概论中。调节情志的方法

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需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口,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常用的有效的调节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以情制情法

中医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心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等。移情法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以解脱不良情绪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书画移情法,养生学家认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还有运动移情法等。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升华超脱法

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最典型的例证是西汉司马迁因罪下狱,惨遭腐刑。司马迁以坚强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创伤等不良刺激转变为奋发向上的行动。暗示法

暗示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等。《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证。开导法

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内经》就记载了开导法,认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能,虽有无道人,恶有不听者乎”?节制法

古人说:“欲有情,情有节,至人修养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也就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

俗话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大多多于顺境的时间,身处逆境,苦闷、惶恐之时,不能郁闷在心,应一吐为快,“郁而发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聊天,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

内容简介《这样养生最有效》主要讲述了:养生最重要的是效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道理,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效。在一个时间段或者季节内,某种方法可能有效,但换个时间可能就没有效果;在某个地方或者某个环境下,某种方法可能有效,却也可能不适合于处于其它地方或环境下的人;不同的体质、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群.同样一种方法产生的效果也可能不一样,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让你陷入到越养越错的健康误区中去。 -------------------------------------------------------------------------------- 作者简介靳守卫,全国知名医学养生专家,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生导师、教授,现为郑州武警医院主任医师。曾留学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多次为日本金泽大学药学部、浜松医科大学、东京国立感染症研究中心、加拿大安省中医学院、新西兰东方医学院等高校讲课,为传播中华传统养生学做出了贡献。 -------------------------------------------------------------------------------- 编辑推荐《这样养生最有效》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养生的方法有千百种。我们不能够赶时髦,什么流行就做什么,结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却收效甚微;我们也不能随大流.看到别人怎么养生便照搬不误.结果发现那并不适合自己;我们更不能陷入到一些伪科学的养生陷阱中去,上当受骗后还自以为是,结果害己害人。 -------------------------------------------------------------------------------- 目录 第一章 找到对自己最有效的养生方法――找对方法最有效养生,又称摄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的生命规律,但是。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人体衰老,减少疾病的发生。因而,养生对于预防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延年益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什么是养生/003 2.养生是个系统工程/005 3.养生切忌盲从跟风/008 4.养生重在见效果/010 第二章 健康舒服过“四季”――因季养生最有效《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咸。”这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 1.应季养生的理论和原则/015 2.春季饮食要养“阳”/017 3.夏季饮食要消“火”/020 4.秋季饮食要重“润”/022 5.冬季饮食要重“补”/024. 第三章 养生,就在“时时刻刻”――因时养生最有效 1.子时的有效养生/029 2.丑时的有效养生/03l 3.寅时的有效养生/033 4.卯时的有效养生/034 5.辰时的有效养生/036 6.巳时的有效养生/037 7.午时的有效养生/040 8.未时的有效养生/041 9.申时的有效养生/043 10.酉时的有效养生/044 11.戌时的有效养生/046 12.亥时的有效养生/047 第四章 环境影响健康――因地养生最有效 1.地理环境与养生/051 2.不同的地理条件与养生/052 3.因地制宜才能有效养生/054 第五章 养生,因人而异――因人养生最有效 1.体质及其分类/059 2.阳盛之人的有效养生/060 3.阳虚之人的有效养生/062 4.阴虚之人的有效养生/063 5.气虚之人的有效养生/065 6.血虚之人的有效养生/067 7.痰湿之人的有效养生/068 8.血淤之人的有效养生/069 9.气郁之人的有效养生/070 第六章 好心态可以防百病――心态养生最有效 1.养生,就要有个好心情/075 2.中老年人,请摆脱丧偶的伤痛/076 3.善良是心态养生的营养素/078 4.宽容是心态养生的调节阀/080 5.乐观是心态养生的不老丹/081 6.淡泊是心态养生的免疫剂/083 …… …… [看更多目录] -------------------------------------------------------------------------------- 序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的宝贵在于它的短暂,而宝贵的生命则需要健康来支持。因此,珍阶生命,关键在于珍惜健康。健康的身体是可以养出来的,短暂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把这种延年益寿的活动称为养生。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谁不想一生健康,可绝大多数人的身体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谁不想活到天年,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去保养自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养生,而且越早开始越好。有了疾病我们打针吃药,注重的当然是疗效,其实在我们日常的养生行为中,讲究的同样是效果和效益。养生的方法有千百种,我们不能赶时髦,什么流行就做什么,结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却收效甚微;我们也不能随大流,看到别人怎么养生便照着做,结果发现那并不适合自己;我们更不能陷入到一些伪科学的养生陷阱中去,上当受骗后还自以为是,结果害己害人。那么,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养生方法呢?答案很简单,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有效的。每一种养生方法都有它的道理,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效。在一个时间段或者季节内,某种方法可能有效,但换个时间可能就没有效果;在这个地方或者某个环境下,某种方法可能有效,却也可能不适合于其他地方或环境的人群;不同的体质、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某种方法有效但也可能无效,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让你陷入到越养越错的健康误区中去。 -------------------------------------------------------------------------------- 文摘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黄帝内经》中关于“治未病”的内容还有两篇,如《素问.刺热篇》中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所谓“治未病”,讲的就是“预防疾病”。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第一,摄生防病。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第二,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人里,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宁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去即是治未病。精神预防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精神的损伤能使人生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都是说要思想恬静,既可防止内在致病的七情刺激,也可使肌腠肤表有抗御外邪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有“淡定”养生、音乐养生等理念。饮食起居预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饮食要有节制,起居要适度,否则易生疾病。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健的关键。《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如我国传统的膳食养生。季节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第一场:不药而愈的神奇中医疗法――情志养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