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书法中的力度、阴阳和顿挫,该怎样去理解?怎样运用在书法艺术之中?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2-07-14 11:42   点击:85  编辑:储毓   手机版

一、书法中的力度、阴阳和顿挫,该怎样去理解?怎样运用在书法艺术之中?

书法中的力度是指书法用笔的力量和速度。作为书法的字,是由结体和用笔两要素构成,而成为书法作品还要讲求墨法和章法。书法用笔中的力量、速度和方向是结字的需要,具体过程既能体现用笔的轻与重、疾与徐和去与复,也反映着书法动态运行的轨迹和变化规律。

书法有多种书体,每种体都有其用笔的特定规律,因而对用笔力量、速度及使转方向方法的要求皆不同,而每一位写书法的人又对用笔这种书法美学规律各有自身的理解。因此,您要问到底怎么把握这种力度,我只能说那是玄之又玄的答案,只能由亲历者亲身去体验。

讲一则小故事帮我蒙混过关。颜真卿与怀素讨论草书笔法,怀素听说张旭悟出“孤蓬自振,惊沙自飞”,而自家喜欢观夏云绕奇峰,常师其势,又看到断壁上的裂痕非常自然。颜真卿问:与屋漏痕相比如何?怀素听后很是激动,认为屋漏痕就是自己一直追寻的笔法。这则故事说明,即便是大书家,对笔法也各有所语。

关于书法中的阴阳和顿挫,再找机会聊。以上错处请方家指点。 谢邀!

问题中应该是抑扬和顿挫。这里谈论的是书法的技术表现形式。书法不是对结果的欣赏,而是对过程的找寻。我们看到的碑帖,是书法动态的静态表现,所谓书法欣赏,就是还原这个动态过程。要想把书法的力度和抑扬顿挫运用到书法艺术中,首先要明白书法是过程中的艺术,而这些表象就如同舞蹈或者武术。

所以,武术拳照和字帖一样,其实是视频截图,动画一帧,而不是照片,临帖其实是还原动画,而不是紧紧对照结果临摹。

在书法技术上,我们学书法都是以临帖为基本方式(不是方法),临帖临的是什么?说形说意都太虚了,其实学的就是笔势,我们可以解释为“笔的运动趋向”,我们临帖是更好的接近还原古人书写的状态,寻找过程中他运笔的趋向。这个在认识上就是一个难点,很多人以为书法是解剖经典的结构,模仿这个笔画的静态,重组为自己的“风格”,这个其实看错了。书法是“从结果推导过程,进而汲取营养”,而不是“从结果推导结果”,看书法和看油画是不一样的。

笔的运动趋向是三个方面组成:

角度,力度,速度

细分来说

角度包括:字形、笔画方向,字的重心。

力度包括:启动力度,力量转化,,浓淡

速度包括:初始速度,节奏变化

书法从技术上来说,就是角度、力度、速度的结合,有些人临帖字形很像,在结果上还原了,但是在过程中的力度和速度没有还原,或者没有意识到需要还原,就造成虽然写成这个样子,但是总是感觉气质不对。这种情况,就是“力度和速度”产生了问题。

抑扬顿挫,是毛笔在与纸产生的力度变化,我们称之为笔力。这个力量来自三方面:一个是毛笔提按产生的力量,一个是墨渗透纸张的力量,还有一个是毛笔和纸张的摩擦力。

在书法的书写中,千万不要以为是在平面涂抹,书法是毛笔利用墨而“杀”到纸里,是有纵向渗透的力量。古人说“入木三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书法其实是一个立体的艺术,并非平面涂色。

抑扬,是用笔的速度变化,抑是一种蓄力和收敛,扬是一种发力和释放。在用笔上有抑扬,在结构上也有抑扬。比如有撇捺的字,在楷书中往往是抑撇而扬捺。如下图

顿挫是一种速度和力度结合的变化,顿是力度,骤然加力。挫是速度产生的一个摩擦力。下面的这个“一”,抑左而扬右,开头顿笔,结尾有挫。可以说是抑扬顿挫的一个典范。

要把这些用到书法中,第一是认识上要知道书法是表现过程的动态艺术,第二,要在实践中不断揣摩角度,速度,力度的相应变化。第三,在努力坚持书写中,把这些技术熟练化,成为本能。

二、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

书法创作的过程如同“练太极拳”的过程,刚柔并济、气息丹田,任何字体的书法都讲究“阴阳协调”这样在审美上才有“平衡感”又不审美疲劳,书法有“笔法美、墨法美、线条美”,这也是人们热衷于学习书法的主要原因,然而书法还有一种美,叫做“中和”之美,

所谓书法的“中和”之美,都体现在书法的“墨韵”之中,因为“墨韵”是最容易刺激人们的视觉效果,再好的笔法、结构,如果“墨韵”不足的话,那么这样的书法就有缺憾了,书法的“中和”之美是从字体内在的线条散发出来的“韵味”,不刚不柔,恰到好处,确切的说是偏向于“柔和”,

比如清朝康熙时期的书法家姜宸英的书法以摹古为本,上溯晋人,又宗法米芾、董其昌,融各家之长,清逸秀俊、气度文雅;清代中期书法家王文治,其工于书法,擅长行书,宗法“二王”,受赵孟頫、董其昌影响较深,喜用轻毫长锋淡墨,书法飘逸婉柔,秀韵天成,时称“淡墨探花”,这就是“中和”之美,

值得注意的是书法的“中和”之美并不能带有“流宕不羁、巍巍浩荡、气势逼人”之势,这样的话太过于刚强了;书法的“中和”之美也可理解为两种或多种字体的结合,比如“行草”“草隶”,宋代书法家杨凝式的狂草《神仙起居法》该帖肆意纵横、变化多端,并在草书中夹入行书,被称之为“雨夹雪”。简单的说书法的“中和”之美也叫书法的双重风格,

书法“中和之美,温含着阴阳之变化之美,其变化之中,隐藏“黄金分割点或道家“9阳6阴之美。其美,阳不过三,阴变也不过三,一二三,三二一,二三一,三一二,等变数中求变,最佳分割点是:0.618和0.382。是中国书法的“中和”之道理。其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九成宫》、《寒食帖》等等,都有书法“中和之意,之道,之理,现代人应当把,其道,其理,作为书法的法,书法所遵循的规律,来指导人们学习书法,认识书法,写好中国汉字,写好中国书法。

三、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和《中秋帖》那个作品对唐代狂草影响巨大?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是辉煌的,即使被其父的高山遮挡也沒能拦住其凌云势头。献之初师其父(羲之),后学张芝,诸体皆精妙,尤擅行草。献之的草书虽是学张芝,却在此体有独到创新,被世人称颂不已。

现在许多人都说是王献之创造了“一笔书”,其实“一笔书”是张芝所创,这在张怀瓘《书断》中有过明确描述。但献之已脱离了张芝的束缚,在行草上有独步创制,已然超越了师承,张怀瓘称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

《中秋帖》有典型的“一笔书”特点,笔势连绵,如江河滔波;《鸭头丸帖》灵秀飞动,韵致天成。看到这两帖就能联想到米芾在此处曾经下了多少功夫。如论两帖对后世的影响,还真难以分出轻重,偏要说,还是《中秋帖》的影响稍大些。

个人认识。谢邀!

谢邀。个人认为王献之的(鸭头丸)与(中秋)书法帖,中秋书帖更能代表唐朝的草书法帖。理由一,鸭头丸书法帖笔画墨法,多是继承了其父王羲之的笔画和墨法,字的结构图也与王羲之相仿。二,中秋书法帖显然有创意,大开大放,流畅自然,其书法风格极具个性化。中秋帖的出现,不得不说是王献之书法道路上的一大迈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