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李国文:做行业发展的见证者,更要做参与者与

来源:www.muyeseed.com   时间:2021-03-17 15:32   点击:57  编辑:yyzn   手机版
李国文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掀起了无数行业的变革的浪潮。而“发展水产业”正是伴随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一批年轻人用敢为人先的锐气和上下求索的执著,担当作为,创新创造,改变了一代人“吃鱼难”的历史,吹响了广州水产发展的号角。育苗、养殖特色品种、引进观赏鱼......他们,可以称得上广州渔业强劲发展和迅猛崛起的见证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坚守水产业44年的老水产工李国文,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鱼米之乡”吃鱼难
市民“望鱼兴叹”

广州地处有“鱼米之乡”之称的珠江三角洲。很难想象在这片水网纵横,且临近南海的土地上的人们,会吃不到鱼。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吃鱼难”一度是社会常态。

1978年8月,李国文来到了当时的广州市白云区嘉禾水产科学研究所,那个时候研究所刚刚开建。他亲眼目睹了很多人拿着鱼票买不到鱼的过程,“有几个学校把所有的鱼票都收集起来,捆了一大捆,寄给市政府,说他们发的那个鱼票很难买到鱼。”

政府发力“撑”水产
养殖产量超预期

1978年左右,市民“望鱼兴叹”的场景刺痛了很多人的心,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在听取民意之后,马上组织发展水产业,此举拉开了广州水产养殖的序幕。

“要想发展水产,首先要解决种苗问题。” 李国文当时还在公社的鱼苗场,政府把他们列为专门做水产种苗的基地。市政府指示当时的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积极想办法解决种苗问题,并拨款率先建立水产种苗生产基地。市政府组织各乡村,利用郊区、农村的低洼地来发展水产养殖,并拨款、补贴柴油,在三元里公社的协助下调动附近各个村派民兵支援挖池塘,最终在众人的努力下,很快建起了约2000多亩的塘鱼生产基地。当时水产种苗紧缺,只能从西江中捕捞野生鱼苗,进行孵化,在人工孵化技术取得成功后,四大家鱼种苗迅速在广州地区推广。

当时,市政府还将一些“粮食”任务改成“鱼”任务,为了提高养殖产量,当时的三元里水产科研站(嘉禾水产所的前身)还派人专程去北京学习流水密养技术,回来后在基地建了26个5米*5米的池塘做试验,全部引用流溪河水自动水灌溉,一天5次人工喂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以后单个池塘成鱼产量就达到了5000斤,远远超过预期按试养产鱼推算的年产亩产60万斤的成绩。

1979年3月,广州率先开放塘鱼、冰鲜鱼市场;1985年4月,广州水产市场全面开放。“广州鱼”率先进行“价格闯关,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买卖、自由议价、自由市场机制调节的城市。沉闷已久的水产市场一下子被激活了,来自各地的各类水产品争先恐后地“游”上了广州市民的餐桌。

转型升级新品种
从“特种水产”到“观赏鱼”

随着鱼苗市场的发展,白云区养鱼的人也多了起来,当时几乎每个公社都会有一个鱼苗场。那个时候还没有抽水机,人工挑鱼苗很讲究,既要保证鱼桶中的水不溢出来,又要保持水是震动的,水产养殖工作尤为辛苦。这样一来,鱼苗养殖的成本无疑就增加了。与此同时,鱼塘租金逐渐上涨,但是鱼苗的价格却始终没多大变化,不得不考虑转型升级的问题。

1983年李国文等人开始涉足特种水产行业,1985年与珠江所合作,引进新的品种白鲳鱼。白鲳作为第一批引进的品种,当时还要用外汇结算,以14元每尾的价格引回来几百尾鱼苗。特种水产品也是食用鱼,虽然价格很贵,但是随着市场的开放,特种水产品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价格又逐渐失去优势。

与特种水产品相比,养殖观赏鱼的劳动强度较小,但经济效益远高于特种水产品。2000年以后,李国文开始转型经济鱼类,养殖观赏鱼。那个时候,很多观赏鱼品种,都是从东南亚引过来,作为进口鱼来销售。在不懈努力之下,李国文等人成功养殖出胭脂鱼、彩虹鲨、虎头鲨、红招财鱼、双线鲫等观赏鱼,然后大量推广,这也让国外观赏鱼价格迅速降下来,直接冲击了当时的观赏鱼市场。

坚守水产行业44年
退休仍守养殖一线

李国文总是走在水产新品种的前沿,每次成功养殖出新的品种,推向市场待市场兴起后,就放手去探索其他新品种。从1978年到2014年,三十六年的时间,李国文一直在当时的嘉禾水产研究所任职,作为渔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李国文经手过苏丹鱼、鲈鱼、白鲳、叉尾鮰、乌龟、锦鲤、中华杂交鲟等上百个品种。

如今,67岁的李国文,虽然已经从单位退休,但始终坚守在水产行业,继续耕耘在自己承包的30亩鱼塘里。鱼塘里还有少许的龟和一些品种的鱼,说不上赚钱,只是一种坚持了44年水产养殖者的初心,只是一种水产情怀的寄托。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人去为这个行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李国文等人作为时代的先锋,发挥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效应,值得水产行业后辈们学习和传承。(出处: 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黄兆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